今天晚上看了進念胡恩威的"如夢幻泡菜"。看這話劇是因為這是關於"禪";但到底禪是什麼,佛是什麼,實在一無所知。很慚愧,讀了六年佛教小學。 看完此劇,不明白(雖然劇開始時已經先旨聲明,"明白重要嗎?")。只是"感到"胡恩威想說,有二: 1。我們只有"相信",沒有"明白"。例如:我相信這是泡菜,但,泡菜是什麼?我們不明白。 2。現在我們不用"實在"的事物:從前(如日本人)做產品要品質良好("用得著"),但,現在(如韓國人),只要市塲學做得好,撩起消費者(我們)的慾望去買;不用管那產品"有無用"。 所以,現在,我們吃,但不明白在吃什麼,吃下去也是"空空"如也("無用的")。 正如,我們看電視,不明白在看什麼,看完後也是"空"。因為,我們大部份人都不想用腦;我們只想看那估得到千篇一律的劇情,如果劇情稍有偏差(例如"天與地"中那三個吃人後的性格發展),我們不想明白。所以,我們選擇開著電視,製造噪音,"看"完幾小時花掉時間後,可以"腦袋空空"去睡。 電視如是,電影如是。記得林奕華說過:好的電影,是最後能夠給觀者問題;即是觀者看後,會用腦思考。 可惜我們都太懶了。 就如我看完了"如夢幻泡菜",我腦袋裡還是一頭霧水(或是一潭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