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湘西情結」在湘西這片土地上,忠而被謗的屈原曾經披髮行吟,將種種心緒寫成了神秘而瑰麗的《楚辭》;也是在這裏,捕魚人曾經誤入奇境,窺見了落英繽紛、芳草鮮美、人情質樸的桃花源;還是在這裏,沈從文構築了一個詩一般的「邊城」,吹響了一曲優美淒清的鄉村牧歌,搖動了無數讀者的心,以至於到了今天,我們仍自然地將他的名字默認為湘西的名片。但是,沈從文的湘西世界是否真的僅僅是一片山水諧美、風光秀麗的世外桃源呢?在看似 「烏托邦」的想象背後,還有甚麼,是我們一直忽略,卻又真正寄託著作者憂思的內核所在?當目光回望,停駐在20世紀30年代的社會捲軸上,我們將看到的,是一個沉浮於新舊激流之中的時代。隨著一系列救亡運動的開展,民主與科學的觀念已然不再是一顆大海上的孤星,它匯入現代化的大潮,引無數仁人志士奔走呼告。但是,屈辱的國情仍未從根本上改變,進步的思潮也未能真正實現「大眾化」,歷史的沉痾仍然積澱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亟待一次徹底的療救。除此以外,隨著物質生活、政治體制的逐漸完善、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那些似乎在今天才存在的問題——拜金主義的泛濫、信仰的崩塌、生命力的委頓……樣在潛流中滋長、蔓延,匯聚成新的憂患。這是一個跛足前行的社會,現代性的理念還沒有內化為與之相協調的人的普遍性進步,它的存在,如同隨風飄揚的柳絮,缺乏扎實的根莖與枝乾。因而,都市的繁華造就了漂亮的無軌列車、時髦的上海女郎、浪漫的愛情際遇,也同樣造就了金錢至上之下的人性扭曲,機關算計之下的醜陋面孔,城市精緻文明之下的萎頓生命,實用主義思維之下的對神之驅逐、惡之沉淪……而這,正是沈從文反思的焦點,也是他得以構建文學湘西世界的基礎。由此,我們才能夠撥開雲霧,重新審視那枚藏在文字背後的璞玉,發掘出其中渾然一體的、多層次的自然與和諧,從而感受湘西畫卷的底色與作者思想的核心。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這裡,人有著動物一般的矯健和靈氣,他們能夠與花卉草植相溝通,就像是那個在山水中長大,如林間小鹿一般的少女翠翠;這也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這裏延續著千百年積澱下來的古老民族美德,人情樸素而又真摯,如同那個堅決不收受錢財,與人固執「理論」的老船夫;這是血性意識的奔湧、蓬勃的生命原力的張揚,如同那些在碼頭辛苦勞作的水手,他們如此健壯、魁梧,一邊流淌汗水,一邊勇敢擔當起苦難的負重⋯⋯在這裏,人們還存著那份對於高懸的神性之光的敬畏,從而堅守著「鄉下人」的拙樸,將人性之善收納入懷、鐫刻於心。因此,沈從文的湘西世界,絕不是一隻孤懸於天空、與現實毫無黏連的空想的風箏,而更像是一面永遠借以觀照現實的鏡子、一盞閃爍在遠方的永不熄滅的燈。在這個世界里,寄寓著沈從文全部的理想,成為他口中永恆的 「希臘小廟」。今天的我們,站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重新回望這座小廟,又如何能不有所感懷呢?當越來越高的水泥磚瓦逐漸遮蔽天邊的月色,當膨脹的慾望不斷擠壓商場的櫥窗,我們是否也該一樣,試著清除那些塗滿了商業色彩的厚牆,摘下那些漫溢著偽善的面具,重新體驗那些屬於舊田園的淳樸與真摯,再次找尋那些丟失了的詩意與浪漫,重塑自然風光、自然人情與自然人性?https://www.learnandthinkedu.com/#學思中文#生活中文#2024dse#中文補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