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透過筆下的狂人,揭示中國傳統社會中「封建禮教吃人」的毒害。而Jer的〈狂人日記〉,則是透過狂人,詰問香港現今的生活價值。 狂人過著放蕩不羈的人生,「三更半夜/迷幻音樂/找快樂」,狂人從來都不會在意任何規條,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貪生的狂人著重「雙眼睛/雙耳朵/要入世享受」,不受任何規矩限制。 狂人在他狂妄的人生中,懷疑人的生命「一出生 已劇透」。「膚色 身份 性格 樣貌 / 思想 意志 業力 基因」這些皆是決定一個人生命的元素。 狂人後來「方知悔恨」,「餘生軀殼 不可/再度狂入心」。他希望修身安穩,美滿事業,娶妻生子,購置物業,度過平凡一生。但他真的能夠改變這些組成生命的元素嗎?答案是不能。「因果因 果因果/永沒有出口/日記罰抄 每天萬遍 大悲咒」因果輪迴,狂人無法輕易改變,只能每天抄大悲咒,減輕一生罪孽。 歌詞除狂人外,亦有「花生友」。「花生 瘋與癲 觀眾都接受」和「花生 想觀眾也參透」,是狂人對旁觀者的吶喊。狂人終領悟到需要修身安穩的生活方式,於是希望旁觀者不要再繼續「食花生」,也要參透自己的人生,回到修身安穩的生活軌道。 最終,狂人不再是狂人,他成功修身安穩,美滿事業,娶妻生子,購置物業。原句覺得自己能夠成為平凡人,但這種生活,卻又引發另一種「狂」。這是輪迴,抑或是命中注定人生必「狂」呢? 相信大家都見過「我嘅訴求就係返工」這句話。通常我們看到後會一笑置之,但只要細想,其實這不是現今多數香港人的生活價值嗎?香港的社會風氣講求安穩度過一生,找份安穩的工作、買樓安安穩穩地度過一生。歌詞首段的狂人沈迷聲色,著重享受。若在香港,不難想像必定有許多人把狂人形容為「不務正業」、「糟蹋人生」、「浪費時間」。但實際上,與其營營役役工作,難道我們真的不想像狂人一樣享受人生嗎? 只可惜,在我們看來,命運是一早已決定好的。生於香港社會風氣保守的地方,許多人的生活都是循規蹈矩,以一種既定的形式生活下去——「讀書、工作、結婚、買樓」。人人如是,社會似是輪迴,這種既定形式永沒有出口,永不停止。 狂人希望離開狂妄,投身「修身 安穩 美滿事業 / 娶妻 生子 購置物業」最終更引發另一種「狂」;而我們何嘗不是希望脫離現有的「狂」,享受狂人的「狂」呢? 魯迅先生筆下的狂人最終發現自己也吃過人,與普通人無異。那麼我們這群「花生友」,是否也是狂人一份子而不自知呢?狂人的吶喊,你又聽到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