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麻美婆婆】 甚麼是思維? 甚麼是邏輯? 相信未必人人皆知,也未必人人皆想知。 倘若,希望瞭解甚麼是思維與邏輯的話,那麼,自己尋找吧 哈哈~ 我們要得到知識,一點也不困難,祇須有求知欲,就可行了。不是許多人都對學術性的資料感興趣,就算很用心地把解釋編寫出來,也未必是人人皆想知。不管是甚麼人也好,都擁有求知欲。祇要有認識的意欲,自然會有動力去尋求理解。而我,是沒有甚麼特定喜愛的知識。無論是甚麼知識也好,都能引起我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習能讓我感到興奮和喜悅,所以經常不恥下問,向人討教。 不過,我都會為了某些原因,而不想學習。大概就像求學時期的學生一樣,喜歡哪一位老師的教學態度,便會很投入而專心,那個科目的成績,會是好明顯地進步。若然不喜歡那位教師的話,便不能引起學習興趣。 某天與朋友討論關於思維邏輯的問題,討論當中我確實被他的思考方式吸引,因為他的思考能力特別靈活,所以令我對於思考邏輯產生興趣,他亦為我引薦了一位香港聞名的哲學家,那麼便開始搜尋有關資料。尋找當中,發現那位香港頗為有名的哲學家,他所教導的哲學理論以及思維邏輯,是非常出眾,更是有其獨特風格。而且,他是許多人所尊崇的教師。不論是媒體,又或是他的講座,都能引起哄動。 可是!當聆聽完他的講座,以及閱讀他的著作之後,我的反應,與他的擁帶者不同!我沒有興奮萬分,也沒有崇拜他的意欲,反而,我的求知欲,即時冷卻下來!而且,令我產生了許多疑問以及抗拒的心態! 「難道!學習靈敏的思維,正確無誤的邏輯推論,是為了詞鋒銳利?兼且帶有不饒人的氣焰?!」無疑,那是錯誤觀念! 「我們學習是為了得到知識,不應該把重點落在該位教導者身上,祇要是非常有道理,就值得信任以及值得學習?」 真的如此嗎?!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我深信是如此的!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交往,多數以言行態度和思想來釐定接受與否,那是很自然的事。不過,自己不能接受,也不代表沒有人不接受。即使無賴貪婪的小人,依然有其接受的志同道合。 假如《非我族類》的話,好明顯會是《話不投機,半句多》,更可能會感到討厭。反之,能夠接受對方就能產生好感,無論對方甚麼言行也好,都不會惹人討厭,還會發現其優點,也許連出言批評,都能欣然接受。 其實,不管是甚麼身份,甚麼階層人仕,言行態度是很重要的,儘管時代進步到甚麼地步也好,謙恭的態度,還是受大眾歡迎,對於教導者尤甚。相信沒有人不喜歡被受讚賞,即使是博學多才之仕,又或是市井小民,祇須待人接物能有謙遜的情操,一樣令人欣賞。 (此乃原創文章,如若轉載,請加上作者名稱及連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