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荷樓- 公屋博物館 以口述歷史資料為基礎,以文字,文物,影片,模型等方式向訪客呈現當年石硤尾徙置區生活情況及香港公共房屋發展過程。 如非當年一場大火,公共房屋這個概念未必在50年代就出現... 而公共房屋的出現對香港發展卻有重要影響... 欣賞其貼心的設計,互動性比傳統博物館多,而且考慮到訪客可能對其重建保育活化過程有興趣,因此詳細列出美荷樓不同部分是如何保育,為什麼選擇該重建保育方式等等。 之前亦曾到訪其他活化歷史的建築,唯有美荷樓做到以人為本,做到所謂的「彰顯該址的文物﹑歷史價值﹑原來的格調﹑氛圍」,「賦予該址新生命,使之成為對本地居民及遊客都具有特色和生氣的地標,從而活化該址」...... 再想想PMQ.... 只能說JCCAC的感覺好很多... 一個地方若無歷史文化,那個地方還有什麼能吸引人? 一個地方的人若不盡力保留該地的歷史文化,那會是一群什麼的人? 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 然而,要做保育,要做活化,就說明了該地方不再是借來的,確是真實存在,是屬於某一群人的:是出生的地方,是成長的地方,是生活的地方,是打拼的地方。 沒有彼岸,只有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