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開始經營品牌時,我滿腦子都是:「我覺得這樣超酷啊!」logo 要有設計感、文案要有態度、產品包裝要走冷淡風,一切都以我自己的喜好為出發點。結果呢?貼文沒人按讚、商品賣不動,連身邊朋友都不知道我到底在賣什麼。那時我才發現,品牌不是做給自己爽的,而是要讓「別人願意掏錢買單」。這場轉念,才是我品牌經營真正的起點。後來我開始接觸網路行銷的基本概念,才發現我之前的「憑感覺創作」其實是行銷大忌。什麼 SEO、漏斗模型、轉換率、A/B test,一開始聽到這些名詞我腦袋簡直炸開,哪有這麼複雜?我只是想賣個產品啊!但也正是這些理性分析的工具,讓我開始學會站在顧客的角度思考:他們會在什麼時間滑手機?看到什麼文案會停下來?點進網站後為什麼沒下單?每一個細節,都是一場與潛在顧客的心理戰。尤其是學習社群行銷後,我更意識到自己原本的內容,完全沒在跟人「說話」。我以前的 IG 帳號貼圖美、文字文青,但沒人互動。後來我學會設定受眾輪廓、安排發文時間、寫能引發共鳴的文案,甚至在限動設計小互動來觀察粉絲反應。社群行銷不是發完貼文就躺平,而是要不斷優化「對話」的方式,讓你的品牌能被記得、被喜歡、被信任。至於跨境電商,那更是另一個維度的挑戰。原本只是想賣給台灣人,後來開始接觸海外平台,才發現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點、溝通語言、包裝設計偏好都大不同。你以為好看的設計,在某些國家可能完全無感;你以為便宜的價格,在他們眼中可能是「不值得信任」。從語言翻譯到物流處理,每一個細節都要考量到「對方」怎麼想,而不是我自己怎麼覺得比較方便。走到這裡我才真的體會到一句話:品牌不是做給自己爽的,而是做給顧客感受到價值的。如果我只是滿足自己的審美、自以為的創意,那品牌永遠只能活在我的小世界裡。唯有打開眼界,願意走進顧客的世界,才能讓自己的理想,有真正被實現的可能。這個過程讓我學會謙虛、觀察,也讓我更珍惜每一位回應我的顧客。因為他們願意停下來看、留言、購買,代表我正在用對的方式,讓他們感受到:這個品牌,是為他們存在的。這也正是我一路跌跌撞撞後,最想分享的品牌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