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發布全球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排名,我國從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1年上升了12位,我國成為醫療質量進步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 ▲世界各國HAQ指數分值分布圖(圖片來源:TheLancet) ▲與中低發展國家相比,高度發達國家更有能力統籌保障高質量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圖片來源:TheLancet) 總的來看,在2016年,全球醫療可及性和質量指數平均評分為54.4,相比2000年的42.4有提高。 中國的整體情況,在2016年,中國HAQ總體分值77.9,在195個國家中排名第48位,相比2015年排名61位(1990-2015年25年間HAQ指數上升了24.7),1年內排名前進了12名。 從1990至2016年,中國顯著提高了HAQ指數(分值增加35.5),特別是從2000年至2006年間,取得了大幅進步。但是,中國境內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HAQ最高值與最低值相差了43.5(北京最高91.5,西藏最低48.0);東部省份的HAQ指數要優於西部省份。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艷紅:這幾年我們通過加強重點專科的建設,通過我們激勵醫療機構提高專業技術能力,比如說我們的心血管領域,我們的腫瘤領域等等。有一些技術應該說已經達到了國際的先進水平。 近年來我國麻醉、腎病、神經內科等專業,質量安全持續提升。麻醉技術應用人群從胎兒、新生兒到百歲老人,解決了“不敢”和“不能”手術的問題。麻醉相關死亡率約為12/百萬,顯著低於141/百萬的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的10/百萬左右相當。 腦卒中死亡率出現拐點,1994年到2013年男性腦卒中死亡率下降18.9%,女性下降24.9%。消化道出血、腦出血和腦梗死等16個重點病種和顱腦手術、心臟瓣膜置換術等13個重點手術,診療質量指標穩中向好。 三級公立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總死亡率由2014年的0.74%下降到2016年的0.67%,實現連續3年下降。 臨床合理用藥水平不斷提升,2016年門診、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從2010年的22.0%和68.7%分別下降到8.7%和37.5%,下降幅度分別為60.1%和45.4%。 世界衛生組織近日發布的《世界衛生統計2018》顯示,中國嬰兒出生時的健康預期壽命首次超越美國,中國為68.7歲,美國為68.5歲,全球嬰兒出生時健康預期壽命為63.3歲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迁都长安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