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嘉國小是台北市第一所轉型公辦實驗學校的國小,位於交通方便的木柵捷運站附近,改變大家對實驗學校「遙不可及」的印象升中選校。六年前,剛到任博嘉國小校長的蔡美錦每天清晨在校門口,看見一個個社區孩子穿著他校的運動服,「路過」博嘉去上學。詢問跨區就讀的原因,家長們總是說:「博嘉太小,在這邊學習沒有競爭力。」今年六月初,凌晨三點就有家長在博嘉門口排隊,為了幫孩子取得入學資格。這兩年,博嘉招生額滿,社區原來的孩子就不多,很多台北家長看上博嘉的小而美:課程多元活潑、學校師生彼此都認識,越區來就讀。家長最滿意的是,博嘉的孩子學習就像在玩,很多人到了放學還不願意回家。翻轉這所小校命運的,是少子化的危機急救課程。五年前的博嘉只剩下一百多位學生,若沒有改變,逐年減班的趨勢下場就是被裁併。「選擇改變自己或選擇被環境改變?」教務主任黃冠達回憶在某次會議中有老師提出來,教師群開始走出去,去看體制內外的學校如何轉型與創新,台北市蓬萊國小的白板教學、博愛國小的圖書館營造、新北市直潭國小的體驗學習特色課程、保長國小的領導力課程,還有實驗學校道禾、種籽、慈心華德福等等,博嘉的團隊走出去看不同的教育,回學校討論與改變。音樂會也要和學習發生關係這幾年,博嘉的傳統活動仍然維持,但是所有活動像是:樟樹下的音樂會、體育表演會等,都從課程的角度思考,和學習發生關係。例如體育表演會的進場,就是導師、音樂老師與美術老師的統整教學,孩子討論進場主題、選歌、動手製作裝扮,花了半學期的時間香港留學規劃。小校優勢,課程安排有彈性因為學校小,全校在籌辦「樟樹下的音樂會」時混齡任務編組,有些孩子負責舞台表演、有些是行政服務,還有美術創作、影像紀錄等等。這些任務分工背後,是教師團隊的協同教學與緊密合作,規劃出共同課程與分組課程,讓孩子在活動中邊玩邊學。因為所有孩子都參與,都在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問起學校活動,每個孩子都能津津樂道細節。「一開始多數老師是懷疑的,但是我們彼此激勵,做了之後發現自己做得到、孩子變得喜歡學習,找到了樂趣和成就感,就做到了現在。」黃冠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