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在教學,所以實際上能夠跟孩子對話時間,是非常非常少,所以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認識情緒,甚至深刻的去了解特定的情緒?我想教學裡面就非常多的機會,而且每天都可以做。在談文學的時候,最終就是要進到閱讀及輔導,以五年級的一個課文為例,這個課文絕對不會叫妒忌,但是妒忌就是他的主旨、主題。第一遍都是去理解這個課文在講什麼,再慢慢的回到自己本身,讓孩子除了看見角色之外,也看見自己聽力測試。這不僅是閱讀策略,整理筆記,更重要的是,開始從比較清晰的脈絡裡,記錄人物的一個內心,接著看見人物在想什麼,然後為什麼會採取這個行動,別人給他的評價又是什麼。最後我們再回到自己。孩子就開始發現,他走到嫉妒這一步,不是偶然的,他一開始是因為羨慕,如果你往上走就會去欣賞別人,可是如果你往下走,就會怎麼樣?就會產生妒忌九龍區牙醫。所以五年級孩子隱隱約約的知道說,其實妒忌是不好的,但在這之前,一定有什麼東西發生了,那個情緒是我還沒有察覺到。我會透過演戲,故意去演這個演那個,我引導他們去看見這個情緒,然後跟他對話。和學生一起接納自己我要感謝我的孩子,我為什麼會越來越健康,感覺到自己越來越正向,是因為我永遠都在跟孩子一起來看這些情緒的議題言語治療。譬如我也會妒忌,我非常妒忌他人的成就,我從小一直都知道這是我最大的敵人,只是說我現在比較能夠去覺察到,我有這樣的情緒。所以當我願意在孩子面前公開承認,我自己就是這樣子的一個人,孩子與我一起去發現、去接受、去理解、去接納這樣子的情緒,並不可恥。對我來講孩子是全世界最安全的一群人,因為他永遠都不會帶給你傷害,所以我說我很幸福,我可以從事教學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