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台灣紅茶面臨沒落消失的危機,茶農為了省工,用機器剪枝來採收紅茶,紅茶價格每公斤掉到只有十塊、十二塊錢左右,價錢低賤得難以餬口。黃慶麟發現這「松鼠種出來的茶」,沒有台茶十八號的澀感,乾脆將茶園裡的台茶十八號挖掉,大量改種這種茶眼袋槍。黃慶麟試做成功後,想要與人分享,卻又怕被人笑話說「怎麼會拿紅茶請人呢?」最後他還是找個理由,請里長來品嚐,老練的里長一喝就「著了」,邱金鍊與黃慶麟夫婦好喝的「膨鼠紅茶」,就才逐漸傳開Hifu效果。民國八十七年,夫妻倆決定展開紅茶事業,他們沒有資金可以買機器,也沒有正式學過製茶技術,兩人憑概略印象,找來家用電鍋,當作炒菁機;學機械的黃慶麟,自己用木頭釘篩子,下面用竹桶當成焙籠,就這樣克難做起紅茶。沒有做茶背景,黃慶麟自修學習卻比別人更積極,他經常睡到半夜就驚醒,天還沒亮就汗流浹背在簡陋小客廳裡製茶。兩人四隻手,做一次茶,至少需要十六到二十個小時。夫妻倆曾經日夜趕工,創下三天內揉四十斤茶紀錄,「揉到快要生病了!」回憶起這段艱辛歲月,邱金鍊感嘆說,能夠熬過來,自己也感覺到不可思議無針埋線 價錢。我試著依照黃慶麟的方法揉捻紅茶,由於這種揉法必須像洗衣服般,用力把茶葉洗出汁來,才會有好滋味,但使勁揉捻十分鐘,額頭開始冒汗,腰背也酸痛起來。為解決揉茶問題,黃慶麟又花了半年的時間,自己買大圓規、銅條和鐵設計揉捻機。但是如何讓機器可以揉捻出好茶?他在圓盤兩旁設計類似人手功能的鐵條,各自繞著軸心轉,感覺就像人在揉茶。這台機器有黃慶麟對紅茶製作的了解與堅持。譬如為了怕紅茶遇鐵氧化,他在所有會接觸茶葉的介面,都特別加上一層銅片來隔離。這台機器最後花八萬多元材料費,比市面便宜一半以上。「很多人來看,畫圖回去要照著做。」邱金鍊得意的說。黃慶麟就是有實驗精神,在山上為了生活,夫婦兩人種過香菇、做過琉璃珠、賣過包子。點子很多的黃慶麟,甚至動腦筋製作乾燥茶花來做花茶,沒有乾燥機,他竟想到用吹風機把花朵吹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