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拿到農業界最高榮譽「經典神農獎」的林龍星,大概是我見過,最認真寫種田日記——「田間紀錄」的農民。每天回家他大概花一個小時「做功課」,仔細填寫生產履歷紀錄表,如放水、翻土、整平,另外廢棄物回收、播種綠肥、插秧補秧、肥料採購等,連加油支出他都不嫌煩,仔細記錄,以控制成本。四十二年來,他持續不斷的寫種田日記家居通渠。田間紀錄越詳細,代表農民對田地和稻米的觀察之仔細。池上鄉農會推廣股長黃榮欄和農會總幹事徐月娥說,林龍星參加全國米質競賽前,每天到田裡看稻子,跟稻子聊天,當作是自己的小孩在照顧香港 物業。一台機器 看見他的熱情因為細心的觀察,他發現稻米缺乏水果所含的微量元素,他嘗試補充含有十三種微量元素如鐵、鋅、鈣等有機營養劑,這麼種出來的稻,營養是否比較高?林龍星靦腆的說,沒錢去檢驗,還不知道!但他就是喜歡實驗。四年前,林龍星又觀察到現代的米粒完整率不如傳統,他發現,過去以牛耕犁地,稻子生長得很均勻,如今一般耕耘機翻土時,把泥土打碎、深度不均,種植的稻穗成熟度不一、吸收養分不均,所以米粒完整率少、碎米過多英國物業。於是他花五年時間,經過多次修正,設計一台八支犁的耕耘機,效果與牛犁一樣好,泥土通風性強、土深達三‧五~四吋,但時效性更快。難得的是,他將這可讓稻穀粒粒飽滿如黃金的鐵犁耕耘機「龍星一號」,直接開放給各地來討教的人複製,而不申請專利。只念到小學六年級的林龍星,還利用每年四、五、十二月的農閒期,到處報名參加講習,到屏東農專進修農業機械、到台東改良場參加水稻講習,與水稻無關的蔬菜、水果種植講習,他也照樣去聽課、收集資料。林龍星種田的熱情,大概是家傳的,家裡四代務農,具有原住民血統的他,他從小學開始下田,十八歲父親過世後,他更獨立承擔農事,別人是一路減少面積,他是一路增加種稻面積,從兩分多地到現在種了十公頃面積的稻田。本來林龍星種稻只求產量,但七年前,有喝酒、抽菸、吃檳榔習慣的他,被宣布患上口腔癌,必須進行割瘤挖肉的大手術,讓他領悟到生命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