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敢吃辣的人,到花蓮八十年的豆乾老店德利採訪剝皮辣椒前,我為了無可避免的試吃,頭皮隱隱發麻。當主人廖文雄端出切片的剝皮辣椒,吸取了醬汁的辣椒,呈現有光澤的橄欖綠,我小心翼翼吃下一小片,第一個辣味先是在入喉時感覺到了,接著從舌後傳來麻麻的感覺,迅速擴散到後頸,下一秒,嗆味衝上鼻頭,火勢就這麼蔓延,整個鼻、口、喉,隨食道把胸腔都燒得火燙,眼淚也給逼出來Dermes。「哇~夠味!」真想不到我會這麼說,除去燒燙舌的辣,辣椒「刷刷」清脆的口感,像在吃醃漬的大頭菜盆腔超聲波檢查。剝皮辣椒的由來,與花蓮的慈濟功德會有段淵源。廖文雄的媽媽吳玉鳳,早年是慈濟的資深會員,大約民國五十二年間,證嚴法師在普明寺掛單,吳玉鳳每日凌晨三點前往參加早課時,都會帶著德利的豆腐、豆乾供養法師和信眾。當時,另一位資深委員「靜宏」研究出用油炸去除生辣椒的腥味,且炸過後辣椒上的薄膜會掀起來,將膜剝除後,可吃到辣椒的脆,這即是最早的剝皮辣椒LBS。可以說,剝皮辣椒的做法,是從花蓮慈濟功德會傳開的。吳玉鳳學會後,每日帶給信眾加菜,超開胃又下飯,其他會員也紛紛學做,後來吳玉鳳將剝皮辣椒放在店裡賣,漸漸成為德利豆乾的另一招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