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不諳世事,不善交際,有一份穩定工作和中等收入。與許多獨生子女一樣,她在父母的支持下買房買車,一個人住著140平方米的房子,每日按部就班地開車上下班,不知不覺年過三十。也是在三十歲這一年,她放棄了這一切,選擇北漂,租房、擠地鐵……當然有人會說她傻,可她比以前開心多了。她離開這個小城的唯一理由是孤獨,同時,她又不願像長輩們所說的那樣,隨便找個人結婚生子告別孤獨——那樣的話,也許會更孤獨痔瘡外科。在某些人看來,這種孤獨似乎有點矯情。他們還會搬出“適應社會”這一萬能法則,告訴你這是你自身的問題,你要改變自己,釋放自己,接觸社會,才能有更廣闊的圈子。可是,這個說法從根本上抹殺了人與人之間原本就具有的差異,忽略了人的個性。就好比看電影,看特呂弗和費裏尼的人跟看《小時代》的人很難有共鳴,你不能強求其中一方遷就另外一方。因為價值觀而造成的孤獨,無法因為自身的改變而緩解。而且,即使改變,也只能就高不就低,也就是說,你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去適應別人的高度,但無法刻意拉低自己的智商,去遷就比自己更平庸的人嫩膚。所以,一個人越出色,小城市的面目就越可憎。別說那些內地封閉小城了,即使是東南沿海的富庶地區,即使和港澳僅僅一兩個小時距離,小城市仍然只是小城市,你依然要忍受以下這些事情:同樣的雜誌和電影,比廣州、深圳遲一個多星期上市和上線;你還是得自己開著車跑去大城市看話劇和演唱會;老一輩永遠關心你為什麼大學畢業了還不拍拖,二十五歲了怎麼還不結婚,結婚都一年了怎麼還不生孩子;如果你沒考公務員,某些人更是會替你痛心疾首;即使是年輕人,也往往早早老去,坐下來就跟你談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經,見到育兒和養生講座就像打了雞血;許多你的同齡人,有著高學歷和體面的工作,可家裏沒有一本書,你們永遠找不到共同的話題;在事業上,你不能靠創意打動客戶,跟人摟著肩膀忍著滿口酒臭氣稱兄道弟幹上幾杯也許更管用去除妊娠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