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和生活在漢語語詞中是一對相貌酷似的雙胞胎,常常被人混淆——有人因文化貧乏而混淆,有人故意將其混淆。後者帶有明顯的混水摸魚的性質,他所期待的就是將一潭清水攪渾,然後讓你將破鞋爛襪當作魚兒歡呼。他把那些渴望摸魚的人當傻瓜愚弄。這種人睜著眼睛說瞎話,把一袋沙粒吹噓成一袋穀子,把一個燒餅誇張成一個月亮。 生存和生活顯然是問題的兩個方面,猶如人身體不可替代的腿和臂。仿佛一棵樹,生存是樹身和枝椏,而生活是樹上結的果子。生活依賴於生存而存在,但生活絕然不等同於生存。果子能吃,但不能因此而推論樹枝就能吃。生存更多地解決人的肉體需要,而生活是肉體和靈魂的混合物。水不添加別的東西就是水,可一與酒精溶合,就變成了酒。生存是燈,而生活則是光芒;生存是海,而生活是浪花;生存是妻子,而生活是愛情;生存是山脈,而生活是風景。 對豬來說,有一瓤食和一個草窩就夠了,但人就不同。吃飽穿暖之後還要流淚和夢想。人在物質的應有盡有之後,總覺得還缺點什麼。醉生夢死如同煙雲,飄走後留下的是空洞。 我曾去一個小康村採訪,頗有感慨。初下車,那排排肅立的白色樓房確實令我驚喜。人們吃的穿的用的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村長呢,穿著與他的氣質極不諧調的西服,喋喋不休地炫耀村民的人均居住面積和人均存款數額。然而,當兩天的採訪結束時,我還是失望了。村民的文化水準低得令人瞠目,他們的腦袋一片空白,言語粗俗不堪,對外界茫然無知。於是我對“小康”二字就產生了懷疑。我沒查過辭書,不知這兩個字字面上如何解釋:如果它單從人的動物性滿足方面來要求則罷了;但若從人們生活品質來考慮的話,這個村是否已是小康,頗令人質疑。有了錢,並不等於擁有了生活品質;有了貴族的服飾,但奴隸的氣質決定他依然是奴隸;在牛羊的眼裏,再美麗的鮮花不過是一束草。 於是我就想,現代化絕非街上的看板和櫥窗裏的名牌服飾,它是否更多地取決於人的精神氣質和思維狀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