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譚嘉燕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katetam1228/?ref=bookmarks 「失落」、「寂寞」、「不被滿足」, 整個人坐立不安, 思緒正在動彈不得, 提不起勁做任何事, 總覺得生活上有個不大不小的缺口, 不知如何填補、如何修復。 本以為會「寂寞」和「空虛」是因為找不到生命中的另一半, 沒有「那個人」出現, 不知道「那個人」在哪裡, 不知道如何才能和「那個人」相遇, 所以害怕、恐懼、不安。 但後來慢慢安靜下來, 很多人都會開始真正發現一個我們不怎樣想面對的現實, 就是最大的失望和絕望, 不是因為沒有人在身邊, 是因為心中預先的期望一次又一次落空了。 我們心中都會不自覺地藏著一個期望——一個人。 可以是某位擦身而過沒有緣份可以認識的人、 也可能是某一位曾經相遇、相愛又最終沒有走到最後的人、 亦可以是一位暗戀、單戀著她/他又接近不了的對象…… 我們吃飯的時候, 期望對方可以坐在我們對面陪伴著自己; 我們看電影的時候, 期望對方可以出現坐在我們身旁給我們依靠; 我們打開手機與某一位正在WHATSAPP時, 發現我們最想聊天的是另一個聯絡不了的他/她…… 我們走在街上, 幻想他/她可以在我們身旁牽著我們的手走下去…… 因為有預設的美好幻想, 「自以為」他/她會像期望般出現身邊, 於是最後被「現實」賞了一巴掌。 他/她並沒有在我們眼前出現。 又於是, 我們錯誤把「渴望」投射在另一些我們深知不能真正滿足內心, 又樂意繼續走在錯誤軌道上的事情: 我們不斷依賴其他人的陪伴, 希望「其他人」可以填補「那個人」帶來的失意感; 我們不斷吃喝玩樂、不斷消費、不斷硬找一些事情來做, 不斷在手機、網絡中抓著別人聊天, 哄騙自己可以藉其他事,或一些虛幻的忙碌和快樂, 掩飾心中的苦悶感。 我們不斷重複聽著一首歌, 聽著一段、一句歌詞, 藉著一首歌去懷念、想念他/她, 以為這樣就可以捉著有關於他/她的感覺, 不讓他/她流走和消失。 原來最大的失落不是因為獨自一個人在吃飯、 一人看電影、一人坐車、一人走在街上, 是因為我們愛不到最想愛的那一位, 因為我們最渴望的「那個人」並不在我們身邊。 文: 譚嘉燕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katetam1228/?ref=bookmarks *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