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以色列第三大城市, 其實感覺更像小鎮, 很像我在加拿大的老家. 走到海邊有一年輕小子問要不要駕駛小艇, 兩人一隻小艇半小時90NIS, 小兄弟堅持一元也不減, 這玩意對我們來說是很新鮮的體驗, 在香港玩好像要有牌照才可, 當年耶穌在加利利海上行走的事跡如此經典, 一於試一試在海中心飄移的感覺吧! 點擊圖片放大 雖然叫加利利海, 其實是湖來的. 小艇操作很簡單, 以推前推後作加減速, 最快也不過45km, 太快會暈船~ 點擊圖片放大 +2 開心時間過得特別快, 去醫一醫肚先, 雖然已是早上十時半, 街上有很多店舖還未開門, 食物方面沒有太多選擇, 來來去去只有Sharwarma (類似土耳其轉轉燒烤肉)和 Falafel (用鷹咀豆泥搓成球狀然後油炸) 搭沙律夾中東包, 沙律菜任添, 酸酸甜甜的非常好吃, 兩個中東包連飲品約45NIS. 點擊圖片放大 接下來開始朝聖之旅, 原本打算參加 local tour, 但這時候所有的團都應該已出發了吧? 再研究一下路線, 我們現正在加利利海邊的正中間位置, 景點在一南一北, 本地巴士只得希伯來文, 而且班次疏落, 如慢慢找巴士必定非常耗時, 因下午要到拿撤勒, 不能浪費太多時間, 加上明天是星期六安息日, 需一大清早搭每天只有一班的巴士到安曼, 如趕不及搭今天下午的巴士的話接下來的行程會嚴重受阻, 可能因而看不到拿撤勒的景點. 在街上截了的士, 跟司機說要到迦百農(Capernaum),年輕司機不會英文, 唯有用Wiki 找迦百農的希伯來文指給他看, 總算明白了, 在路上卻一直用希伯來文 "花那home, ala osher, nice"的說個不停, 和拿著地圖比劃, 一直雞同鴨講了十多分鐘, 心想這家伙攪什麼鬼......原來意思是想我們去迦百農也順道去八福山(就在不遠處約5分鐘車程可到),Kfar Nahum 是迦百農的希伯來文, 發音正是"花那home". 到了迦百農門口, 司機問了門外的大哥, 八福山原來會在中午十二時關門, 因今天是星期五, 猶太人地方下午便已開始關門, 預備明天的安息日, 跟司機談好價錢, 400nis載我們到數個景點(不肯減價), 第一站先到八福山 (Mt. Beatitudes), 進八福山的教堂記得要注意衣著, 跟進入清真寺一樣不要穿著暴露, 會被修女“溫馨提示”, 基本上以色列景點很多都是宗教地區, 女生們可以像我這樣, 穿背心長裙加外套, 中午熱的時候可以除下來, 晚上冷又可以披上(注意沙漠氣候早晚溫差較大). 點擊圖片放大 +2 基督徒熟悉的登山寶訓, 隱約可以想像得到當年耶穌在這裡向信徒講道時的情景: 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謙和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土地。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為義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馬太福音》第五章第3-12節 再回到迦百農, 那裡有耶穌頭號 Fans 門徒彼得和外母的家, 大得可經常招待耶穌和其他門徒小住, 屋子呈八角形迷宮狀, 在當時來說已是富戶了, 另有羅馬建築風格的猶太會堂遺跡, 附近還有女生最愛的粉紅色東正教堂(!), 從山上眺望加利利海一帶景色, 想像耶穌當年就在這麼漂亮的風景下傳道, 行五餅二魚神跡 (實際地點在 Tabgha, 時間太趕不打算去), 我們經常打趣說一定是太難吃的緣故, 其他人都說飽了便是所謂的餵飽五千人啦~ 點擊圖片放大 +6 約旦河施洗處, 流域經過以色列, 巴勒斯坦和約旦, 但真正由表兄施洗約翰替耶穌受洗的地點現在約旦境內一個叫伯大尼 (Bethabara)的地方, 河水綠綠的很像屋苑的龜池~ 不過尚算清澈, 可看到有小魚毛, 走路累了將腳浸在水裡立即疲勞全消, 信徒可租用白袍自行浸在河水裡(利申: 非教徒), 不過對信徒來說, 能和主耶穌基督在同一地點受浸, 其意義大於一切吧. 點擊圖片放大 +5 最後還是不夠時間去 Hallel妹妹強烈推介的 Kibbutz Degania, 非常可惜.... 以色列全國約有280個 Kibbutz, 以色列的科技, 軍事方面在世界名列前茅, 其農業發展史亦是一個傳奇: 19世紀末左右, 當年在歐洲被迫害而受錫安主義 (支持猶太人復國)感召的祖先紛紛來到他們宣稱一直以來擁有主權的地方來做開荒牛, Degania 便是第一個實行共產制度的小型農業社區 (概念類似毛澤東時代的人民公社, 不同的是 Kibbutz可以私有財產, 社區內以 Credit 來交易, 人民公社吃大鍋飯), 某些 Kibbutz 接受外國人申請來當義工, 以色列本身條件不算得天獨厚, 一年只有約30天是下雨天, 造就他們發展了特有的農業技術, 令超過一半土地是荒漠的小國成為能自給自足甚至外銷農作物和花卉的豐饒之地, 具體化地呈現了聖經所形容的 "流著奶與蜜之地" , 但在建國路上卻引申了沒完沒了的仇恨 ---- 以巴衝突, 稍後會分享本人在巴勒斯坦自治區的所見所聞. 回到旅館收拾行裝準備前往拿撤勒, 看見房內的行李被搬了出來租給新住客, 對了, 忘了說昨晚發生的小插曲: 昨晚找到旅館門口的時候不斷按門鐘敲門都沒有回應, 又沒有Sim Card 打電話, 心急之際正好有位老伯經過(另加兩名女士過來看熱鬧), 說認識旅館房東, 二話不說替我們打電話 (曾在外國生活的我對此好心行徑不感意外, 這就是小鎮獨有的人情味~),房東電話裡頭說15分鐘後過來, 先給了我們大門的密碼, 鎖匙掛在大門旁邊, 打開最右那間房門就是我們的房間了, 房間新淨企理, 家庭式旅館格局, 旅館位置在大街, 門面並不顯眼, 只有一個小小的牌掛在街外, 像唐樓般要走樓梯到二樓, 由一個單位分拆成數間房, 房內有洗手盤, 有熱水機, 一向對酒店要求不高, 尚算滿意. 點擊圖片放大 +2 最後等了20分鐘房東還沒出現, 索性不等了出外閒逛, 即是說我們從 Check-in到現在都還沒見過房東, 那租金交給誰? 雖然 Agoda有老公的信用卡資料, 但我們不想被人家以為我們走數, 唯有跟隔壁店舖借電話一用, 在以色列打電話很奇怪, 電話通了好像還要再轉駁一次, 看見替我們打電話的人都是要跟接線生之類說話才能打通 (自己試打過一次, 只有類似語音提示的東西, 而且是希伯來文聽不懂). 又等了15分鐘房東終於出現, 心想要是我們就這樣走了那怎麼辦? 可能對當地人來說這是人與人之間基本的信任而已, 此情此景, 想起小時侯到士多買東西可以賒數的年代, 這廿多年來究竟是什麼令香港人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