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沙洲後,我哋繼續搭船沿住原路出番東涌馬灣。 續上篇:秋季本港海陸一日遊:玩轉沙洲、馬灣、沙螺灣(1) 又經過赤鱲角機場,北環路呢一邊北跑道係專門俾客機降落,基本上每隔大概10秒就會見到有飛機準備降落。成日話香港機場非常繁忙,今次喺海上終於真正見識到。 機場呢個位,相信成日飛嘅朋友一定唔陌生啦?! 船駛入東涌,見到昂坪纜車站。 船繼續往馬灣方向行駛,經過一個小山崗,原來係東涌小炮台遺址。下面嘅小灘上,仲有人垂釣。 我哋就喺前面嘅東涌馬灣涌碼頭登岸,因為我哋今日會喺呢度食充滿馬灣風味嘅午餐。 究竟馬灣涌碼頭喺邊度?就係喺上圖紅點show出嚟! 東涌古稱東西涌,明朝萬曆年間郭棐《粵大記》所載嘅地圖中,已有東西涌 (東涌)、大澳、沙螺灣、梅窠(梅窩)、石壁、大蠔山及赤立村等名稱。而且,東涌自宋朝以來已經係漁米之鄉,出產稻米、蒜蔥、花蟹及鱲魚等。 後來,因清初康熙年間實行遷界,東涌居民全部遷往內陸,復界後才陸續返回原地居住。乾隆年間,大量客家人從東江流域遷入,加上廣府人,人口才日益增多。 宜家喺大嶼山昂坪纜車路線下嘅東涌灣有一個好似大澳咁嘅小漁村就係馬灣涌村。馬灣涌村曾經係東涌最繁華嘅漁村之一,隨著社會持續發展、新屋邨不斷嘅興建,馬灣涌村現在變成了一條小小嘅漁村。 現在馬灣涌村內近海嘅房屋全部仍然係棚屋,屋身主要由木板,鋅鐵板和柚木板建成,並以堅固嘅「坤甸木」作支柱。馬灣涌村近碼頭有一道橋 (水泥建築),企喺橋上可以見到沿河兩岸有紅樹林,鷺鳥不時出現覓食,而橋下也有一片紅樹林泥灘,退潮時細心觀察,會發現招潮蟹及彈塗魚等生物。 除了民居之外,另有兩間海鮮酒家以及幾間士多,自成一格,與附近屋邨高樓相映成趣。宜家受到機場3跑填海工程和港珠澳大橋工程影響,呢條小漁村可能快將消失。 我哋沿著馬灣涌路牌入村,馬灣涌村內居民嘅生活非常純樸、簡單。 村內非常寧靜,好難想像距離好近已經係東涌地鐵站上蓋。 我哋就係喺馬灣涌嘅東昇樓海鮮酒家食午餐,東昇樓嘅小菜做得相當唔錯,而燒腩仔同燒鵝真係好好味,娘親大人最後忍唔住砍料番屋企。(由於大家都太餓,所以食物一上枱就被大家狂風掃落葉兼暴風吸入,所以想俾相機食先都冇機會。) 食完飯,我哋係馬灣涌村內行下,喺度竟然仲可以見到「合作社」,係香港應該亦只有極少數地方先會見到。 另外喺村內見到「龍吐珠」呢種植物。細個時,屋企都曾經種過,加上花中有花,好似龍頭吐出珠子一樣,所以特別有印象。不過我一直見嘅都係白色花萼中間伸出紅色花冠。今次竟然第一次見到「紅花龍吐珠」,個人覺得比「白花龍吐珠」靚。 繼續我哋嘅行程,我哋行番去碼頭,然後沿著東涌道方向上山,大概5mins就會到達東涌小炮台(石獅炮台)。 東涌小炮台係香港以前一個炮台陣地,位於新界大嶼山舊東涌碼頭附近,現時已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東涌小炮台以及東涌炮台互相照應,與屯門隔岸相對,扼守大嶼山北岸,保衛珠江口岸。小炮台建於清朝嘉慶22年 (1817年) ,牆身為花崗岩砌成,有兩座砲台,並有7間兵房及1間火藥局,但現時只剩下一個護牆,炮台經已不知去向了。 1980年,當局喺東涌碼頭附近發現一被矮樹叢遮蓋嘅廢壘遺址,當樹叢清除後,兩堵成曲尺的圍牆及一處可供放置大炮嘅平台就顯現出來。它的位置跟方誌記載嘅東涌口石獅山炮台相當接近,故被認為是該兩個炮台嘅其中一支。炮台用麻石建造,棄用後原本尚維持完整,其後因為附近嘅「馬灣涌橋」崩塌,有僧人就地取材,拆毀大部分炮台取用麻石修復馬灣涌橋,命名為「彌勒橋」。 東涌小炮台旁邊有一座唐代灰窰遺址,灰窰遺址原本位於赤鱲角虎地灣岸邊,喺1960年代被發現。為咗避免受發展赤鱲角新機場工程影響,1991年由駐港啹喀工程軍團(Gurkha Engineers)協助整個灰窰從赤臘角搬遷到東涌。由於原座灰窰遺址體積過大,東涌碼頭不勝負荷,需要先用船運往梅窩,再用車運返東涌安置。因為灰窰唔係位於原址而係經過搬遷,所以唔可以列入法定古蹟。 睇完東涌小炮台,我哋喺馬灣涌碼頭坐船到沙螺灣。沙螺灣係香港大嶼山西北部其中一個海灣,正正面向住香港國際機場。沙螺灣碼頭位於沙螺灣北端,距離機場南環路真係超級近,喺呢度可以激近距離睇到客機起飛同貨機升降。 《新安縣志》提及沙螺灣,比「香港」兩字仲更加多。明朝時,大嶼山仍然盛産沉香,香木會運到沙螺灣包裝、加工,再運到香港仔石排灣,然後轉運到現稱廣州嘅集散地。 沙螺灣早年已有人聚居,主要為文姓。當時建有多條村落,包括沙螺灣村及沙螺灣新村等,村民亦有開墾果園。 沙螺灣西面原有一凸出海角,因新機場填海,為免影響東涌灣水流而遭削掉。 沙螺灣村嘅沙灘本來極多沙螺沙蜆,1960年代,香港發生旱災,政府將沙灘嘅沙運到石壁興建石壁水塘。 後來到1990年代,沙螺灣因為對面嘅赤鱲角興建新機場曾經大興土木,填海工程甚至截斷沙螺灣海域海水,宜家沙灘已荒廢,涌口無水。沙螺灣原本係興建中嘅港珠澳大橋香港方面其中一個建議落腳點,曾有建議延長深屈道到沙螺灣,但最終並冇成事。 從沙螺灣碼頭到沙螺灣大概要行15mins。 從沙螺灣碼頭望向整個沙螺灣。沙螺灣海邊有多座建築物,分別有沙螺灣鄉公所、把港古廟、天后宮及福德祠。 一路上見到好多洛神花,唔知係野生定係村民種㗎呢?! 終於嚟到沙螺灣沙灘位置 灣畔排屋一列,其中包括把港古廟及天后廟。廟額正門稱把港古廟。而港古廟鄰為天后廟,天后係水神(宋代),而洪聖亦係水神(唐代),兩水神同時供奉在一起,境內亦好少見。而廟後面就係德福祠。 雖然沙螺灣人口不多,但有兩大神一福德坐鎮(村中另有大王爺),原來不止係沙螺灣及附近(深屈、東涌)村民會嚟拜祭,遠至屯門及鹽田一帶漁民都會嚟。尤其到咗天后誕期間,喺東涌、大澳街上都會見到沙螺灣天后神功戲海報。 全港唯一嘅把港古廟(又稱為洪聖廟),廟內供奉洪聖爺,村民稱祂為「把港大王」。把港古廟係一座兩進三間嘅建築,始於乾隆39年。廟內有一大鐘,上刻「乾隆六十七年」字樣,即一七七四年所鑄,可見把港古廟已有二百幾年歷史,絕對係極有歷史價值嘅古廟。古廟咸豐二年(1852年)、光緒九年、1968年、1977年、1980年多次重修,並存有碑記。 (阿媽教落,如果要影間廟,就記得一定要入廟參拜。另外我唔會喺任何寺廟內拍攝,所以大鐘係冇相嘅!) 沙螺灣村係一條古村,據說乾隆年間,該村因面對東北,而大嶼山東北風非常大,特別係沙螺灣,當正風口,故此經常風高浪急,遇著打風,更加潮水高漲,常常浸到入村,鄉人不勝其苦,但無辦法應付。 後來鄉中父老請一位風水先生來研究。風水先生一望就話沙螺灣灣口太露,前面對正杬洲島,其形尖銳,應在該處建一神廟坐鎮,守護港灣,於是就建廟。 建廟須供奉神靈,究竟供奉哪一位呢?風水先生講:「這個神,守住港灣,就叫「把港大王」。」父老問「把港大王」究竟相貌如何,風水先生就畫出嚟,並叫鄉人到新安縣城請神像雕工塑造。 到了新安縣城,雕塑匠一看圖形,就指著神像店中一座神像,父老一望,果然與風水先生所繪嘅神像相似。父老問雕塑匠點解會預知神像神態容貌,雕塑匠話嗰個係茅洲大王廟嘅神像,係茅洲嘅「把港大王」。 於是父老就將茅洲「把港大王」安奉廟中,自此之後,沙螺灣風平浪靜,即使打大風亦不會水浸,良田越開越多,鄉人豐衣足食 。 好少見到廟門嘅松樹盆栽會結籽,大家見到都好驚奇。 聽完故事,參觀又參拜完,坐喺灣畔吹吹海風,超舒服勁寫意!望到對面11點方向就係沙螺灣碼頭。 眼前一架又一架飛機不停咁升空,又再一次深深體會到香港國際機場嘅繁忙。突然覺得香港真係一個充滿傳奇嘅地方,從小小漁村變成國際都會,作為香港人理應感到非常驕傲。 離開把港古廟及天后廟,望山邊背海前往沙螺灣村,昔日嘅稻田可能就係沿途大片嘅綠色草原,而溪澗繞田長流正好為植物帶來滋潤。 見到有被火燒過嘅土地上插住或者堆放住長滿菌類嘅枯木,一睇就知係人為,但唔知有咩作用。 繼續向前行,見到一大片野芋,大家記得千歧唔好觸碰,因為會令皮膚非常痕癢。 不過唔知點解,野芋上嘅水珠令我聯想到水玄信餅~ 又見到好多洛神花啦! 頗有禪趣嘅庭院 沿著羊腸小徑到達沙螺灣村前,原有石疊圍牆嘅古村,多少居民遊人穿石門而進入呢條三百年古村,宜家只剩低進入村口閘門處先見到花崗岩石條展現古樸美景。所見大王爺屹立村口,丁屋及原金字頂村屋夾雜一起,初到貴境者無法想像這嶼古村。 好似每條古村,村口都有棵大樹俾大家喺度乘涼吹水。石疊圍牆旁邊嘅呢棵大樹令我記起N年前去韓國楊平玩,喺某村口大片農田前嘅大樹下同D阿朱媽一齊乘涼嘅畫面。 沙螺灣以長者居多,村民非常友善,村中有文氏祠。一入村就見到一間士多,大家都忍唔住買番塊冰菠蘿食。 村後方有風水林,風水林中有棵巨型樟樹(又稱香樟)。早年香樹盛產地沙螺灣、瀝源,仲有大埔等。時至今日,沙螺灣已經唔多,前幾年經常聽到有大陸人喺大嶼山偷砍樟樹,宜家反而新界其他地方較為容易搵到。 當然沙螺灣仍然保留咗唔少自然生態,包括一棵已有300年歷史嘅大樟樹,及鄰近地區嘅紅樹林等等。 好難得見到香港有咁清澈嘅溪水,令人覺得恍如置身於熱帶雨林之中。 從沙螺灣可以步行去到東涌、昂坪,唔知要行幾耐先到呢? 而我就當然係去番碼頭搭船回程啦~ 黃昏時分,有人泛舟垂釣,遠看竟然有種油畫嘅feel~ 原來喺香港西北嘅黃昏景致係咁迷人㗎! 回程時,見到青馬大橋加汀九橋,當然唔少得大大個鹹蛋黃啦! 最後船停泊番喺青衣碼頭。 由旭日初升玩到日落西海,整個旅程令人非常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