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說起旅遊過的地方時, 大家很自然會提及台灣, 泰國, 日本, 韓國......等等的地方, 可是當問到香港本地呢? 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啞口無言. 很多香港人就像小魚一樣, 對於一些耳熟能詳的本土名勝古蹟, 例如望夫石, 曾大屋, 鄧氐祖屋, 宋皇台等等, 多數都只是聽過, 又或者是從書本中看過, 真正親身到訪過的可能很少. 放假時, 除了到外地旅遊外, 其實也可以用上一日時間, 到訪香港各區的名勝古蹟, 認識我們香港的歷史之外, 又可以增廣見聞, 而且所花無幾, 實在值得推廣. 好些日子前, 小魚本來與老爸老媽去沙田車公廟拜神 (廟內嚴禁拍攝, 所以未有相片可分享), 之後由於時間尚早的關係, 又見到有路牌指示去曾大屋的方向, 於是決定隨著路牌的指示, 步行了約廿分鐘至曾大屋. 到達時第一印象就是: 呢度就係曾大屋?? 因為曾大屋與平時見慣的屋很不同, 這間大屋很長, 好像由一排屋組成, 有很多個入口, 遠看像一個新界圍村. 它的位置也很有趣, 就在博康邨和公園間的一塊空地上, 埋沒在其中. "大屋" 有很多入口, 在拱門入口處都有不同的提字, 這間屋現時仍然有曾姓的後人居住, 但是仍然歡迎參觀的. 屋內到處, 由大門的木門閂, 雕花 到大廳的佈局裝飾, 都保留昔日的面貌. 據一位居住在屋內的大叔說, 這間大屋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 所有裝飾都是古董, 由以前他們的祖先留下來, 所以十分珍貴. 現時大屋仍然居住著曾姓後人, 但為數較少, 以老人最多. 言語間, 可以感受到這些後人對祖先們和大屋感到十分驕傲, 他們也會盡力去保存這裡的特色, 和介紹曾大屋的歷史給訪客. 翻查歷史資料, 原來曾大屋又稱「曾氏大屋」,舊稱「山下圍」或「山廈圍」, 建成於1867年, 是香港保存得最好的圍村之一, 也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曾在二次大戰時收容逃難人士, 所以被尊稱為「曾大屋」. 有關曾大屋的詳細資料, 可以參閱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