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這隊烏克蘭少年band拍的照片, 遺憾做訪問時, 最先接觸的Sasha(左)已回祖家。 街頭賣藝或演奏,在香港越來越普遍。賣藝者,除了本土,也多了外藉人。由烏克蘭少年組成的街頭樂隊,近月來最惹人注目。 在小小的演奏區,豎立著小紙牌,中英雙語寫道:「我們來自烏克蘭戰區,已經沒有學校可去,但我們仍然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希望我們的音樂帶給你們對生活美好未來的願景。請支持我們的音樂。」 伴隨著緊密有致的結他聲、鼓聲、笛子聲,奏成一段段閃亮亮的音樂。 一隊戰區音樂少年,千里迢迢,來到我城。 7個人當中,Sasha是先鋒,去年到來,發現香港是個美麗地方,街頭演奏也能掙錢,於是在家鄉頓涅茨克的好友,也一個叫一個先後到來,包括23歲的Salva和19歲的Ilyan 。 Salva(左)和Ilyan(右)都很年輕, 除了俄羅斯外, 香港是他們第二個踏足的外地 。 這對美少年說,烏克蘭人的每月平均收入只有60美元,但在香港,他們最好運的一天每人能掙得800港元。除了金錢數字,人們的臉容,也透露了兩地生活差異。Salva和Ilyan一致覺得香港人常常微笑,烏克蘭人看上去像整天都有怒氣。他們的觀察令我詫異,從來,香港人都被公認為少有笑容,只是,與動盪地區生活的人相比,香港人臉色怎也算是好吧。 後記: 最先接觸的Sasha,已經返回祖家了,遺憾訪問未能包括他。Ilyan 也快將離開香港,繼續在音樂學院的學業。至於Salva,他希望往中國內地發展,能在酒吧表演。祝願他們能實現夢想。 第二次見到他們時,用的是這個小紙牌,宇句不同,也沒有中文。原本有中文那張,是來了香港才認識的朋友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