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相約縱遊西貢, 我們兩家人帶著兩位4歲和兩位6歲小朋友, 當然要選擇一條合家歡路線。我們以北潭涌為起點, 先到西貢郊野公園遊客中心遊覽, 再走約1.4公里的北潭涌家樂徑到鯽魚湖, 然後南行北潭路, 到北潭涌自然教育徑到上窰民俗文物館參觀。兩段路程共長3公里。 全長1.4公里的北潭涌家樂徑主要為林蔭小徑, 平坦易行, 途徑兩個燒烤場地。主要看點為各種植物和小昆蟲, 這裡植物多樣性非常高。山徑的尾段還會途經昔日客家村民居住的村屋和荒廢了的農田果園。鯽魚湖附近河流更有不少魚兒。約1公里長的北潭涌自然教育徑則較具觀賞價值, 這裡有潮澗帶、紅樹林、客家村落可供欣賞。 西貢郊野公園遊客中心的花叢經常吸引一大羣蝴蝶圍著花朵亂舞, 可以多達十隻以上啊! 以下的大牌坊就是北潭涌家樂徑的入口了, 北潭涌家樂徑全長1.4公里, 終點為鯽魚湖。 北潭涌家樂徑的路徑平坦, 對於3-4歲幼兒應該都無難度。 我們走約1小時就到達北潭涌家樂徑終點鯽魚湖了。我們南行北潭路向上窰村進發。 走大約8分鐘到發記士多, 旁邊就是北潭涌自然教育徑的起點了。 我們來到北潭涌的河口, 這裡的河水水位會受潮汐影響上升或下降。河水的源頭為石屋山, 石屋山南邊山坡的數條水系在這裡形成水潭, 再經此流入海, 因此這裡又名 “北潭涌”。 潮澗帶最常出現的要數彈塗魚和招潮蟹。彈塗魚能利用皮膚呼吸, 因此可待在陸上一段時間。在泥灘較大的泥洞則可能找到招潮蟹, 雄性招潮蟹的左螯特別大, 用以防衛, 而雌蟹兩螯則大小相約。大家可留意潮汐漲退的時間, 於退潮時來一般可找到泥灘孖寶。 走約10分鐘, 我們便看到上窰村的石灰窰。此灰窰由客家黃氏族人興建, 用來生產石灰, 出售作建築及肥料之用。 上窰村是建於19世紀末的客家村落,村民以燒製石灰和磚瓦為主,但隨著水泥業興起,石灰被水泥取代,村民為求生計紛紛遷至市區。至上世紀60年代,上窰早已全村荒廢,1984年改成上窰民俗文物館,將已列為法定古蹟的上窰村及灰窰開放給公眾參觀。上窰民俗文物館整修後於2020年5月重新開放。 上窰村面積約為五百平方米, 依山傍水而建。由黃姓客家族人而建, 他們在一處名為”過路廊”的交通要道開設小店, 為來往的村民及客商提供一個歇息的地方。他們在上窰興建這座小村莊, 名為上窰村。 我們在這裡看到彈塗魚和招潮蟹, 玩1小時後折返到大網仔路復興橋, 於附近的發記士多吃午餐(只在週末開放)。 路線:西貢郊野公園遊客中心 > 北潭涌家樂徑 > 鯽魚湖 > 北潭路 > 北潭涌自然教育徑 > 上窰民俗文物館 > 大網仔路復興橋長度:約3公里時間:約1.5小時幼兒級難度:★☆☆☆☆交通: 九巴路線 – 94 及 96R (只在星期日及公眾假期行走), 專線小巴路線 – 7 及 9北潭涌家樂徑起點: 可乘搭公共交通工具至「北潭涌」巴士站, 家樂徑的入口就位於北潭涌旅遊巴士停車埸後。北潭涌自然教育徑起點: (如不走北潭涌家樂徑) 可乘搭公共交通工具至「上窰」巴士站,沿大網仔路步行約3分鐘到達復興橋,或乘專線小巴於復興橋下車,此為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