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調查也在中國展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和監管研究中心開展的「中國肥胖指數暨體重超重問題研究」課題的數據顯示: 我國減肥人群中,BMI指數超過24,即真正超重的人數占比48.7%,不足五成;而50.4%的減肥者隻是微胖,還有0.9%的減肥者屬於苗條人士。 BMI=體重(kg)÷身高²(m²),這種身高體重指數以及「腰臀比」,常被誤認為是評估胖瘦使用的。 美國註冊營養師張雯霏向我解釋: 「,隻有健康的標準。評價與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才是BMI和腰臀比的主要目的。」 醫學和營養知識有時對於控製食欲沒有什麽直接幫助,情緒和行為的綜合調節,再配合一段時間的耐心調整,往往比生硬粗暴地幹預,效果會更好些。 對於一些急於想解決問題的姑娘,往往心理壓力越大,越難控製暴飲暴食的難題。 回國後,張雯霏在日常工作中發現很多女孩都有進食障礙的跡象,但她接觸到的、正視進食障礙並且開展治療的人並不多。 她在知識技能分享平臺「在行」上的最熱門的話題是「減肥」,經常用周末時間做一些聚會和小組分享,她發現,雖然有的人並不了解「進食障礙」是什麽,也不清楚它可能造成的危害,但很多人都意識到了自己情緒化進食、吃多了零食有罪惡感甚至吃完以後特想催吐的苦惱和困惑。 在她的印象裏,這類人群有一個綜合形象:年齡在25~35歲之間,女性居多,她們年輕可愛,有些或許有些微胖,但大多數人根本不屬於超重,卻經常有很多關於飲食、情緒、身材認知相關的疑惑和問題。 有的姑娘非常漂亮,身材苗條,也會來谘詢科學減肥和進食障礙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