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十大電影在此<< 不計各大電影節、影展、特別放映,本年度一共看了約135部電影,比往年更少,畢竟今年有兩個月時間去了南美,縱在南美也有觀影,該段時間上映的不少電影都錯過了。 此文標準以個人感覺為主,與電影本身質素可能略有出入,故最愛的電影未必是「最佳」;年初覺得好片或爛片、經過時間沉澱後,年尾的觀感可能又有不同。再次重申,此文純粹是個人觀感出發,如刻意挑起罵戰或人身攻擊者,其留言必刪。 若文章被CONTENT FARM盜用,原文刊於「晞。觀影記事」。 2018年度最愛電影第二至十位(排名分先後): 10. 無敵破壞王2:打爆互聯網 Ralph Breaks the Internet 美國 迪士尼早就成為影業龍頭,要成為全球唯一霸主也指日可待,畢竟難就此一本天書走到老。當「對家」華納、夢工場動畫都玩得徹底、創意無限、惡搞再惡搞,甚至設計大量成年觀眾才懂笑的位置,這次迪士尼亦得作最有野心的一回。無限彩蛋瘋狂惡搞、諷刺盡網路千奇百怪的文化,連迪士尼也拿自己來自嘲再自嘲,其創意與片中世界觀的野心,確讓觀眾嘆為觀止。難得劇情不單旨在惡搞,更道出了一段窩心動人的友情故事,不如「對家」或看得兒童一頭霧水,盡攬「合家歡」元素,在迪士尼動畫固有框框取得新突破。 9. 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 Avengers: Infinity War 美國 商業電影到底可以如何突圍而出、竟把之化作劇集模式,時歷十年再來個「季度大結局」?Marvel作了最完美的示範。「群揪英雄電影」失敗例子遍地,這次還斗膽挑戰超過四十個角色混戰,竟然人人有所發揮、戲路均勻,又非賀歲片式「過鏡」拍法;戲份分配得宜,史詩式動作大場面也毫不失手,視覺特效當可堪稱年度之冠,沒有一分鐘讓觀眾眼球離開銀幕。一年有數之不盡的「鋪續集」電影,可如本片般「鋪續集」、以此方式製造懸念、成功掀起全球話題者,前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光是這場商業計算上的精準,Russo Brothers已完勝,成功在影史留下不可磨滅的名字。 8. 給我一個道歉 The Insult 黎巴嫩、法國 從一件小事化成國家層面、將種族仇恨搬上法庭,拍來劇力萬鈞、火喉火足。沒有甚麼驚人的扭橋或懸念,就是兩個看似很「小氣」大男人對簿公堂的故事,結合真實慘案與歷史包袱,真真假假還原出一個歷史真相,竟充滿爆炸力,連對該段歷史零認知的觀眾如小弟都不禁屏息。從針鋒相對的對白中,逐層建構事情的原貌,更塑造了兩位男角的性格特徵、內心世界;劇本立體紮實,實感強得誤以為真人真事改篇之作,戲味之濃更是散場後久久難以平息,可堪編劇班的完美教材。 7. 荷里活爛片王 The Disaster Artist 美國 將邪典影迷至愛的「Tommy神」,於拍攝《The Room》時的「傳奇故事」搬上大銀幕,再加上James Franco聰明的自導自演,深知觀眾想看些甚麼,化成了年度荷里活最好笑的喜劇。即使一看再看,仍會瘋狂大笑,更把《The Room》時歷十五年的熱潮推向全球,包括香港。一如《屍殺片場》,這不單單是一部喜劇,在瘋狂搞笑場面外,也是個電影人追夢的熱血故事,最後五分鐘竟然看得熱淚滿盈。哪管世人都當你是小丑、哪管每個人都嘲笑你,你還願意相信自己、走到最後一刻;即使你在做「柒事」,甚至「柒」出全世界,也能創造奇蹟,活出夢想人生。收結之妙筆,為電影錦上添花,餘音裊裊。 6. 屍殺片場 One Cut of the Dead 日本 若《死無對證》不能「穿橋爆結局」,《屍殺片場》簡直不能「穿橋」告訴你這是甚麼電影。誤以為是「喪屍」片,豈料有個驚人扭轉,還要把一部電影完全顛覆,創意之強、勇氣之高,值得讚許。為甚麼一部恐怖片竟會成為捧腹大笑的喜劇,更成了年度日本最賺錢的電影?看過自會明白。超強創意背後,道盡了電影人的滿腔熱誠,結局之感動令你分不清那是狂笑的淚水,還是感動的淚水。認真並不一定會輸,齊心便是成,為一件事努力奮鬥過,哪管是荒謬哪管是無謂,總算曾經沒有白費過。 5. 死無對證 The Invisible Guest 西班牙 要數最「爆」結局,本片實為年度之冠,沒有之一。從一宗簡單的誤殺案,拉扯至一個又一個驚為天人的支節,再把「密室困局」的設定重新打造,最後一分鐘當能令你畢生難忘。喜見故事沒有為「扭橋」而「扭橋」,案情心思細密、局中有局,甚至進行一次又一次自行佈局與拆局,竟皆能自圓其說,讓觀眾甘心與之玩場趣味盎然的腦交戰,編劇之心思應記一功。即使猜得到案情貌,也定難猜到結局的真相。難得觀眾被劇本牽著鼻子走,深知被愚弄仍樂在其中,到了最後一刻的痛快,稱心離場。 4. 1987:逆權公民 1987: When the day comes 南韓 在香港發行的眼中,南韓應是最懂得「逆權」的民族,但這回第四度「逆權」,卻拍出幾部「逆權」片所缺的新鮮感。縱同為「光州事件」的前因後果,這次從不同小人物的視點聚焦,沒有一個民族英雄,幾乎「全民皆逆權」,每個小人物都有能為未來出一分力。電影拍來亦突破了傳統敘事框架,仿由一個個小人物接手,繼而拼湊出事情全貌,刻劃出國難當前、人人有責的眾生相。人物眾多拍來有條不紊、劇力萬鈞,更因此結構嚴謹的劇本,前呼後應、連環緊扣,超過兩小時有如一氣呵成,毫無冷場,寫下又一經典「逆權」題材。 3. 人肉搜尋 Searching 美國 「桌面視點片」或不算是甚麼新奇手法,得待本片才把之發揚光大。脫離了傳統較為「離地」、觀眾難以接觸的背景,就是寫一位父親尋女的故事、你和我都有可能遇到的意外,而Touchwood遇上後,相信大家的反應也一樣,投入感大增。不單用盡了「桌面視點」可以玩的東西,更有條清晰嚴謹的「查案」主線,結局更來個出人意表的局中局。節奏極明快、危機一浪接一浪,簡直叫觀眾叫坐針氈,仿與主角同步尋女。敘事的玩味外,一段父女親情刻劃動人,而背後審視的網絡、安全意識等問題,以此拍法寫來一針見血,絕非空有玩味。 2. 歡迎光臨夢幻樂園 The Florida Project 美國 童年總是美好,成長總是殘酷,在一個殘酷的環境下成長,又會是個怎樣的故事?即使故事看似鬆散,甚至沒有重心的故事線可言,惟導演Sean Baker拍來沉著冷靜,借小女孩的童年瑣事,寫段難為外人想像的童年幻夢、世上最快樂地方中,個個最不為人知的邊緣人故事。穿插的角色奪目亮眼、悲情場面只以暗場交代卻簡潔有力。大人們落力為小孩建立了最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乃至夢幻揭破一刻又能否接受得來?最後十分鐘悲喜交集的處理,當成年度最難忘場面之一。快樂可真如此簡單?小女孩Brooklynn Prince超好戲演出不單讓她一鳴驚人,最新消息更是她已八歲之齡當上導演? 年度最愛電影:幸福路上 On Happiness Road 台灣 無需驚為天人的3D效果,光是最簡單的線條、平面動畫,只要有個好故事,一樣能叫觀眾深受感動。傳統的成長故事,言簡意賅地道盡了台灣社會幾十年的變化、華人社會成長路上所遇到的種種迷失與矛盾,作為華人觀眾,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用上了童年與現實的兩個時空交叉敘事,輕輕幾筆兩個時空完美結合、不著痕跡,是動畫敘事的一大奇功。本可大搞傷春悲秋或亂放催淚彈,卻單憑最寫實情懷叫全場觀眾哭成淚人。哪管你有否成為了理想中的大人,那個童年故事最後難下了甚麼也好,這些永不磨滅的成長回憶從電影中娓娓道來,定有說不出的感動,回想起過去的種種。無論香港與台灣皆叫好不叫座,絕對是年度一大遺珠。 若文章被CONTENT FARM盜用,原文刊於「晞。觀影記事」。 2018年度最愛電影第十一至二十位(以英文片名字母排列、排名不分先後): 11. 星夢情深 A Star is born 美國 12. 無聲絕境 A Quiet Place 美國 13. 我的超豪男友 Crazy Rich Asians 美國 14. 鐮倉物語 Destiny 日本 15. 瘋人院逐個捉 Gonjiam: Haunted Asylum 南韓 16. 逆流大叔 Men of the Dragon 香港 17. 職業特工隊:叛逆之謎 Mission Impossible: Fallout 美國 18. 忘形水 The Shape of Water 美國 19. 廣告牌殺人事件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英國、美國 20. 黃金花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香港 若文章被CONTENT FARM盜用,原文刊於「晞。觀影記事」。 2018年正場好戲遺珠: 恐襲夏令營 July-22 挪威 潮流興玩一鏡直落,但能做到全片一鏡直落可真有難度,還得像本片般上山下海實時經歷,技術上已經先聲奪人、遠勝同類拍法之作。改篇自挪威小島的恐襲,鏡頭全程聚焦著一位少女,與她一同歷劫生死,更連在鏡頭擺位上,都伴隨著少女的內心世界與反應而動,全場觀眾仿如少女身邊人,進入那個人間煉獄,實感無可比擬。若換作荷里活作品,這或會變成大型動作片,惟本片沒有向此方向走,全程沒有動作場面、沒有血腥場面,連兇手都只暗場出現一次,反讓觀眾如坐針氈,親歷學生所面對的無形恐懼,直至最後一個鏡頭,懾人心魄,沉重得半天都說不出話來。有些電影你看一次便會一生記得,這絕對是其中傑作。 印度合伙人/護墊俠 Padman 印度 印度佳作連連,連台灣甚至內地都會上映正場,惟香港總是謹慎處理,這則是年度一大遺珠。一個男人為愛妻研究衛生巾,從前段的愛情故事到末段的追夢之途,過程熱血感動,超過兩個半小時皆毫無冷場,甚至愈看愈投入。無論劇情、感情線、演技、笑料,全均計算準確,大量的「金句」若上正場,肯定會廣為觀眾「洗腦」;側寫必備的印度社會低下階層問題,輕輕幾筆,毫不說教,完勝香港今年上映的幾部印度電影。最精彩最後五分鐘的收筆,營造可能是年度最心痛的結局。即使已為成功人士,現實還有些事情得要磨合、得要放手,以此作結完全一反常態,看得幾乎缺提了。 網誘驚魂 Profile 美國、英國 《人肉搜尋》把「桌面視點」片發揚光大,這或許不如《人》片般貼近現實,一樣看得觸目驚心。故事講述一位女記者冒險透過Skype接近ISIS高層的過程,透過「桌面視點」,就於喋喋不休的對白中,寫出了最緊湊的節奏;光從這些「桌面視點」,營造出危機四伏之感。全片基本上就是兩個人的對白,卻從言語間針鋒相對、互相試探,兩個角色性格鮮明,感情轉折自然流露,不期慢慢「入局」;時空不如《人》片般複雜,劇本之精妙仍叫人嘖嘖稱奇。最後五分鐘把網路安全危機瞬間識破,死亡危機原來距離我們那麼近,警世意味、震撼力之強,當能令你呆若木雞。 若文章被CONTENT FARM盜用,原文刊於「晞。觀影記事」。 2018年度最失望電影第二至十位(排名分先後): 10. 起底組 Keyboard Warriors 香港 縱名《起底組》,又有個犯罪背景,卻跟「起底」關係不大;想刻劃個個網路文化現象,卻又完全沾不上邊;想從「起底」側寫社會問題,卻又無一能作個好交代,看了個半小時只覺劇情雜亂無章、悶場極多。明明有個好的故事設境卻不懂發揮,還得強行添加多餘支節、幾位角色無謂的私生活,把本以夠鬆散的劇本寫得離題萬丈。結局企圖作個驚人扭轉,未知是否為對焦內地市場,竟來個反高潮收筆,把可堪劇力的地方都抹去,失望收場。 9. 只殺陌生人 The Strangers: Prey at night 美國 首集《慌鄰勿近》或無太多觀眾看過,作為恐怖片迷我還是蠻喜歡的;續集完全捨棄了「續集」這賣點,大抵不想首集品牌慘成爛片,倒是「有良心」的處理。沒有首集的神秘詭異與大屋困獸鬥,延伸至更大型的空間,反比首集來了更多智障情節。看畢全片你只覺這家智障的家人絕對「抵死」,以此智障頭腦,相信出街都會因不懂過馬路而橫死,竟可活到這一刻,當是世界奇聞。因這家人(甚至兇手)的行為過度智障、毫無情理可言,若為製造戲劇性也情有可原,偏偏連製造緊張也緊張不來,效果慘不忍睹。到了結局那超乎常人的處理,相信後作隨時可以變《黑色星期五》,打到上太空了。 8. 胡桃夾子 The Nutcracker and the Four Realms 美國 迪士尼電影不一定是金牌保證,也有爛味濃郁的時候;是金漆招牌還是金柒招牌,一線之差。作為一部合家歡電影,無論正邪雙方的頭腦均是違反人類極限,不斷挑戰觀眾的忍耐,總之別人說甚麼你就相信甚麼。本是個四平八穩的節日奇幻冒險題材,卻因為劇本材料嚴重缺乏,變得強辭奪理,悶場連連,撐足個半小時都有難度,當可成為迪士尼近年最悶蛋作品。幸好,末段完全捨棄了智慧或常規,「到底還可以怎樣爛下去」成了全片最強的追看意慾。Keira Knightley「Chok聲」兼「跳掣式」演出無疑為觀眾帶來最強恥笑聲;重頭戲幾乎失控的大戰,更令觀眾一邊恥笑、一邊鼓掌。 7. 非同凡響 Distinction 香港 今年有數部「不能給劣評」的華語片,這是其中之一,成了年度奇怪現象。全片確對邊緣人士有不俗描繪,偏偏就過份貪心,將教育、房屋、社會等問題盡攬短短的一部電影中,加上角色過多,令劇情極為鬆散。劇本還生怕觀眾看不明白,硬把一切本已說教的情節宣之於口;一切說得太白後,再強行添加大量煽情位,敗筆處處。一眾演員流於舞台劇的浮誇造作,看得毛骨悚然,恕我難以投入其中,幸一眾特殊學童的絕讚演技,令本片不致一敗塗地。 6. 低壓槽 The Trough 中國、香港 張家輝執導的兩部前作或難成佳作,最少也絕非劣作,此作意圖向動作大片挑戰,卻成了年度華語爛片。故事雜亂無章、隨心所欲,連帶主角的內心世界也一片混亂;想呈現個複雜的犯罪世界,無論影像或敘事上均從《黑夜之神》、《罪惡城》等搬字過紙。滿以為動作場面是電影的主菜,拍來誇張無道,不乏貽笑大方的荒謬情節,為哄堂帶來了強烈恥笑聲,「跳傘」與「驅獸」場面當成了無厘頭劇情的經典。當你誤以為前半段已有夠爛時,末段捨棄一切邏輯性,隨心自由發揮,徹底失控。張家輝好歹也曾風光一時,竟交出一張不堪的成績表,慘不忍睹。 5. 惡獸 Mostrum 南韓 香港宣傳企圖抹去了一眾經典的南韓怪獸電影,似乎只為掩飾本片有多不堪。拍部怪獸電影或因技術問題,大場面只在漆黑畫面中進行,已是一大敗筆;對怪獸的來龍去脈以至幾位主角的性格關係,亦一一交代不清,成了最不知所謂的「打怪獸」故事,更別堪比宣傳上企圖抹去,卻曾切切實實存在過的經典《韓流怪嚇》。結局強行煽情非但哭不出來,反叫觀眾恥笑聲震天,更經典在語不驚人死不休安排一個近乎自嘲式彩蛋,足叫全場掌聲與喝倒彩聲雷動。大抵,這是全片的最佳一幕了。創作人總算有自知之明,既已無底線,那就爛到底。 4. 娼年 Call Boy 日本 冠以「亞洲版格雷」可真貶低了格雷,與本以夠劣之《格雷的五十道色戒》相比,本片更能挑戰極限。全片只是把一連串無無謂謂的色情場面連貫起來,全無劇情可言,談個「男妓」的故事竟見零深刻交代,只是過關斬將式「愈戰愈重口味」。對,欲看色情場面與AV水平差天共地、換來只有更多幻想得過了火的性愛大觀園,一場「瀨尿」場面當可成為最摸不著頭腦的獵奇之選。 3. 亞人 Ajin: Demi-Human 日本 近年日本漫畫改篇的電影,十居其九也是「伏」,2018就以本片為首。兩班「不死人」打來打去,無論如何都不會死,看了一會已沒興趣知誰勝誰負,更敗在創作人的敘事功架,令故事凌亂不堪;理應動作連場、緊張刺激的故事,竟看得呵欠連連。一眾角色性格空洞無物、性格關係話變就變,實滿腦子問號。即使入場只為享一場刺激娛樂快感,可無論動作場面以至視覺特效俱極不堪入目。佐藤健的演技繼續嫩稚,也不及綾野剛「邊chok邊奸」的浮誇演出,為本以爛味濃郁的電影,帶來了極難受的另類「視覺奇觀」。觀看二人演出,可真是受罪。 2. 童幻逆緣 Wonderstruck 美國 到底要有多無恥,才可以寫出如斯荒謬絕倫的爛劇本?作為一部長達接近兩小時的電影,隨便找個理由讓兩位主角無需說話,繼而安排大量無意義的空鏡、不著邊際的畫面,堆砌出一部115分鐘的「魚樂無窮大電影」出來--對,絕大部份時間沒有對白,就是由一堆空洞的畫面撐起來。全片沒有任何內容可言,觀眾中途憤然離場人數之多,可說是年度之冠,唯一支撐你繼續留座的,就是好奇可以如何霸氣地爛下去。電影分成了兩個時空敘事,惟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係,看了幾乎是意識流的畫面超過個半小時,到最後十分鐘才是真正的「內容」,如是者,人生寶貴的100分鐘便白白浪費掉,再輔以不明所以的突兀收筆,散場粗口橫飛。 年度最失望之作:信念航行 The Mercy 英國 雖然得此譯名,卻是一趟可能是電影史上芸芸航海題材中,最沒有信念的一回。在此不作劇透,惟結局超越「反高潮」之荒謬,真難想哪個天材會拍出如此不堪的「真人真事」。即使找來奧斯卡級數組合擔當男女主角,也難掩劇情的冗長乏味、無病呻吟;既無驚險情節,亦無深刻的內心戲,過程更是平鋪直敘,悶場之多足以挑戰閣下的忍耐極限。將一個失敗者、「大話王」的故事拍成電影並沒問題,卻敗看畢全片後,你實難明白到底拍這個「反英雄」的意義何在。 若文章被CONTENT FARM盜用,原文刊於「晞。觀影記事」。 2018年度最失望電影第十一至二十位(以英文片名字母排列、排名不分先後): 11. 與神同行:終極審判 Along with the gods: The last 49 days 南韓 12. 在咖啡冷掉之前 Before the Coffee Gets Cold 日本 13. 顫慄柏林 Berlin Syndrome 澳洲 14. 怪獸與葛林戴華德之罪 Fantastic Beasts: The Crimes of Grindelwald 美國 15. 格雷的五十道色戒3 Fifty Shade Freed 美國 16. 公義暗角 In the fade 德國、法國 17. 未來的未來 Mirai 日本 18. 毒裁者2:無法無天 Sicario: Day of the Soldado 美國 19. 紅衣小女孩外傳:人面魚 The Devil Fish 台灣 20. 賤偵Madam摷公仔 The Happytime Murders 美國 若文章被CONTENT FARM盜用,原文刊於「晞。觀影記事」。 2018正場失望作「遺珠」: 寶貝兒 Baby 中國 楊冪不施脂粉演個村姑、寫個中國社會下棄嬰的問題,似乎很有吸引力?這實是個不堪入目的爛劇本。女主角要拐走女嬰的原因已夠無稽,更難頂在前大半段竟在描述她的日常生活,而這些冗長的生活片段,卻與主線完全沒有任何關係。先別管為甚麼主角要拐走女嬰,過程中大量無謂的堅持、重覆又重覆的對白,全均讓人看得極不耐煩,從恥笑聲變成了哄堂「媽聲四起」;毫無理據的背景下,這一切堅持皆難令人投入。看得出楊冪此作銳意挑戰演技,可在劇本離經叛道下,只演活了近年電影中最「煩膠」的角色。 蘭茜的理想人生 Nancy 美國 冠以Sundance之名不代表升價十倍,也有大量劣作「亂入」瞞天過海。一個女人企圖以另一個身份,混入一家人的生活故事。題材本可拍得劇力迫人、緊張刺激,惟全片只流於無病呻吟、劇情極為空洞,賣弄的鏡頭只令劇本乏力感更明顯。故事既無懸疑,也拍不了這個設境下一家人的內心變化,而全片有意無意不斷營造悲情、頹廢的氣氛,不單苦了幾位演員,也苦了在場觀眾。當你誤以為前半段已有夠無聊,後半段愈拍愈失控,結局更是嚴重草草收場;空有絕美畫面,個半小時也表達不到重點在哪,散場一刻反感透頂。 Tag 美國 「鷹眼」Jeremy Renner「冇工開」,竟跑去拍部超無聊喜劇,也敗在他貴為主角,搞笑功夫完全不濟。全片縱是偶有笑位,絕大部份時間均充斥極過火的行為,即使非「真人真事」也離經叛道,可能真要西方人才會想得出如此無聊,且帶點玩命的遊戲。劇情搞了大半天只是這群人你追我逐、互相欺騙、毫不尊重別人的「Tag」人遊戲,到最後竟然突變歌頌友誼萬歲的收結,甚至企圖去玩感人?吓?只覺劇本誇張過火得難以接受。這確是個真人真事改篇的故事,可電影又保留了多少成「真人真事」? 第五次元 Wrinkle in Time 美國 誤以為《胡桃夾子》已夠極限,這才是迪士尼的年度伏片。有著一流的卡士,甚至可說是金像陣容,卻點正迪士尼科幻片的死穴。看似是部兒童冒險故事準無誤,可這是一部幾乎沒有任何動作場面的冒險電影,還得看著幾位演技超造作的童星,演出大量「情緒爆發」的場面,難看得不願直視。演出造作,劇本還得要他們不斷作出大量種種反智、幾乎是教壞細路的智障、無稽行為,若他們聰明一點點,這個故事或許已不會發生了。真有刻懷疑創作人的智慧是否停留於三歲?Reese Witherspoon突然來個「美少女轉身變」已叫人忍俊不禁,又要Zach Galifianakis扮白癡,配以Oprah Winfrey極「騎呢」的角色設定,足讓男主角(配角?)Chris Pine成了全片最平凡的一員--因為他的演出與角色設定太「正常」了。 若文章被CONTENT FARM盜用,原文刊於「晞。觀影記事」。 2018年對「晞。觀影記事」而言是很重要的一年,因為,這是「開Blog」的第十個年頭,從2008年6月開始,這一年踏入十週年了。人生沒有多少個十年,回首這些日子,我也很佩服自己十年來沒有放棄過,無論有工沒工、讀書或旅行、在家或在飛機火車,一樣不斷的打文章,無形間,已經成了我生活的一部份。當同時期的電影Blogger有的已經放棄、有的走火入魔、有的變成了Vlogger、有的轉戰IG、有的已經轉營到其他範疇,我還是保持這種態度與模式,有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對或錯,這一切又有何意義。不時旅途上在火車還堅持要打文、出文,我都懷疑這麼落力為了甚麼?因此,我選擇開Blogger十年後,九年來第一次停Blog,去了南美兩個月,感受一下沒了這一切的生活如何,原來又蠻爽。雖說,這一切都是為興趣而行,但這興趣所投放的時間,佔據了你生活的絕大部份時間,幾乎像一份正職般,每天不斷打文、不斷找資料,換來卻完全沒有收入,連想搞場十週年的活動,大部份讀者都因為「吓要俾錢我唔出現」時,真有點心灰意冷。最後,我停了那兩個多月的時間,仍想不通這條路該怎樣走下去、這一切又是否值得,願我在踏入第11年能夠想通。 點擊圖片放大 +3 南美每片完美的風景,即使路途艱苦,卻是一生最寶貴的回憶,錢花得也值 去了南美,是我這年的一大「成果」。這個「南美夢」從大學開始萌芽,說來也是另一個十年夢。儲一筆錢出發確難,要踏出這一步的計劃也難,最後成功踏出了這一步,終成人生一段難忘經歷。雖然,這段旅程的時間不如想像中多,原本計劃最少去半年,最後只去了兩個多月,還是完成了人生的一大Bucket list。聞名的馬丘比丘、天空之鏡、復活節島當然沒有失望,更難忘反是道聽途說的更多景色,從隱世的智利森林,到壯麗的秘魯山河,還有哥倫比亞如仙境般的沙灘,以及玻利維亞的高海拔體驗,一生未必有下一回;有機會再去一定百般願意,即使沒機會重遊,也無悔這些付出。 點擊圖片放大 +3 來到南美又怎少得了看幾場電影?個人覺得這簡直是影迷又一處必嘗的海外觀影體驗。這裡終於突破了馬來西亞及印度,成為我人生看過最便宜的戲院,在哥倫比亞只需十多元港幣,就有豪華舒適的影院體驗,夫復何求?當然,「有辣有唔辣」,再伏的戲院也可以驚為天人,像秘魯那家沒空調戲院,就真令我大吃一驚。當你誤以為在西方看電影氣氛已夠好時,想不到南美的氣氛更好,或許這正是他們「熱情」的性格?看電影時笑聲震天,多次散場後更會鼓掌叫好,這份觀影的熱情,連歐美地區都比不上,更別談這是在香港一生都沒可能得到的體驗。 在南美,最深刻怎少得了沒有原音版的電影。即使是荷里活大片,九成戲院都只有西班牙文配音版,明明戲院數量多得與內地無異,幾乎「梗有一間喺左近」,偏偏就是這麼近那麼遠。如在玻利維亞,眼前就有間戲院、有適合的場次,最終竟要尋找幾個星期才找得到。即使在東歐不時都被當地語系版本佔據,卻總有一半英語場次,來到南美即使是IMAX場次都只有西班牙文。這時候,你自會感到有很多東西得來不易,有英語原音版電影並非必然,千辛萬苦找到間有英文版的戲院,何其感動。 最後,年尾又跑到了東北三省一遊,誤打誤撞到了全中國最北城市漠河,在這個全中國最冷地方、那最陰森的「全國最北戲院」看場電影,又別有一番滋味,這裡,我都肯定,理應不會再回來了。拍了一條短片展示有多陰森,可以獵奇地看看。 若文章被CONTENT FARM盜用,原文刊於「晞。觀影記事」。 在此感謝每位來到書展現場,親身支持小弟的讀者們 南美行程縮短的原因,正是因為突然要回港辦書展。在那間垃圾出版社「安排」下,經過了接近一年自行推銷新書後,書展可說是「推書行動」的尾聲。雖然書展經歷都有不少恩恩怨怨,卻獲益良多。如何一手一腳自行策劃一個Event,亦有賴各界朋友,甚至是讀者朋友、公關朋友們仗義幫忙,令這場書展最終能夠圓滿地完成。網路上或有太多「花生友」口裡說支持,最終音訊全無,更感動是有許多從沒說廢話,卻在書展突然現身,向我買書,與我簽名、跟我拍照、即使老早買了仍親身到場支持的讀者。無論是「晞。觀影記事」還是「有故事的旅人」讀者,我很感激你們的支持,也很享受跟你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對話。十年來,我或許自己得不到甚麼,沒想到竟會影響過其他人,即使80%都是「口痕花生友」,當中有20%默默支持的人,我在書展遇上了不少。當時下流行把一切關係從Offline放到Online,我竟反潮流地從Online把關係拉至Offline,畢竟,我相信,社會中人與人真正的關係,並非流於網上的文字,而是現實生活的接觸。 自己舉辦了12場分享會後,希望來年想到些甚麼活動,可以與大家在現實中見面。 獨立作者將一本書放上書局,過程有多困難,親身試過才明白,這年上了好好的一課 書展之後,幾經辛苦,我終於親身把小說洽談後,成功在香港書局上架。經一事長一智,台灣的出版社或許有夠無賴,又或許是自己經驗不足,讓對方可以推卸責任、在合約上「捉字蚤」;這洽談上架的經驗,也讓我看清了香港這個「文化沙漠」有多悲哀。無論如何,這個過程,還是另一個經驗。 再次宣傳,若各位還未買小弟的作品《澳洲首都不是悉尼:打工度假不似預期》,現除了誠品,各大書局、書屋現正發售,請多多支持呀,詳情可看此。 第五屆「晞。觀影記事」讀者電影投選已有結果,完整名單在此,請即看你投選的心水電影有否上榜:goo.gl/X6DYHt 原創小說已於香港正式上架,各大書局均有代售,海外讀者亦可於網上書店購買,詳情請看:goo.gl/3g4Hk8 全新自製Postcard正式開售,歡迎下單!詳情請看:goo.gl/Dfmpbc 台灣書局兼網上平台亦已上架,可去文中連結購買:goo.gl/xzCymP 更多資訊及文章,請Like Fb Page: 【有故事的旅人】 【晞。觀影記事】 IG請Follow: #travelerwith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