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Hostel中,不時都會放著一堆結他之類的樂器供住客使用,在波蘭小鎮Wroclaw的一家Hostel中,卻遇上了一位帶著「私伙」的旅人。晚上睡覺前,他總愛彈奏一番才睡,哪管淡季之中根本沒有人理會,他仍然自彈自唱,陶醉其中。我看他好像有點唏噓,背影卻又有點帥,一時好奇便上前跟他說話。 他是個阿根廷的旅人,留著一頭長髮及鬍子,就是很典型的一類南美人。他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便辭掉了工作,希望用兩年時間去環遊歐洲,花光積蓄便回家。 幾年前,這些故事或會覺得匪夷所思,去得多旅行聽得多了,都不覺得有何出奇。大抵,我們這些人,日做夜做、做足一世,一年拿得十天大假去旅行已覺得高興,若「辭職去旅行」便是觸犯了社會大忌,竟然沒有人會願意請你,從此走上「廢青」之途,這麼奇怪的社會,在他們眼中,才是匪夷所思。 這些故事,在此分享了很多回,如沒甚麼特別,我都不會再寫一遍。那一刻,我看他仍陶醉在自己的音樂中,也打算回房了。 沒想到,這阿根廷人好像覺得終於有人欣賞,興奮地為我再彈奏一曲,我又不好意思離開。 彈奏完畢後,空洞洞的Common area只得我跟他二人,為免尷尬,我都鼓掌以示讚好,而他也真的彈得唱得很好。然後,他才告訴我:「Actually, I am not really aim for traveling, I study in Austria.」 原來,他是個很熱愛音樂的人,決意跑到「音樂之都」奧地利去攻讀音樂。他不知道這個決定有沒有錯,總之他就是很想去完成這個心願。他覺得,在自己的國家中,音樂並不是一個很流行的行業,甚至讀書的科目,專攻音樂根本不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於是,他便來到奧地利碰碰運氣。 看他像個「浪人」般,細談之下,原來他也「來頭不小」。他曾在芝加哥的大學攻讀過商學院,更曾在紐約華爾街的證券公司工作過,可是他工作了一年多,卻發現那並非自己所愛的東西,內心就是有一把聲音叫他要離開。當他的同事為求「上位」,繼續去讀更多學位時,他便開始有一個疑惑:到底從甚麼時候開始,讀書竟成為了「生財」的工具之一? 他笑說,其實撫心自問,有多少個攻讀商科的學生,是真的為了喜歡商科這門學問而讀?又有多少人只因覺得能有可觀收入而讀?當看著身邊的同事,一個一個為了向上爬,明知自己不喜歡,仍努力地下班後讀上一個又一個course,又碩士又博士,他看著別人成功的光環,一點也不羨慕,反而覺得他們很悲哀。 他覺得,自己此生能出入過華爾街的大公司,曾有過可觀收入,已算無憾了。一年多忙碌的生活,令他決定辭職,把所有積蓄花光光,跑來奧地利讀書,閒著就到處旅行。 在奧地利讀書期間,有別於一般留學生,他沒有兼職,反是在各個廣場賣唱,收入微薄卻能維持生計,也起碼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每一次途人的掌聲,哪管有沒有付錢,都是對他的一個鼓勵。這些滿足與成就感是無價的,是他在華爾街工作個天昏地暗都得不到的。 他說,看見身邊愈來愈多朋友都開始「為讀而讀」,他覺得很悲哀。「教育」不是為了知識、為了認識更多自己想追求的學問嗎?怎麼為了「一張沙紙」而苦苦攻讀?他不明白。 我不想說,在香港,這情況普遍得,幾乎未上大學已要學生明白「求學只為求分數」了。 他的夢想很簡單,他並非要當上甚麼一流的音樂家,能夠在奧地利以音樂作為職業,已經無憾了。 一個人要「追夢」,背後所背負的勇氣其實真要很大,能夠醒覺自己不屬於某條路,放棄了別人眼中擁有的大好前途,追逐一個很堅定的目標,或許並非人人能夠做得到吧? 波蘭是他在東歐旅程的最後一站,幾天後便會返回奧地利繼續上課。他邀請我第二天到舊城區廣場欣賞他的表演,可惜第二天我要離開,沒有機會了。 我告訴他:You can succeed. 那天我很累,沒有跟他聊得太晚。回到房間仍隱隱約約聽到他的歌聲,看似帶點孤芳自賞,卻是忠於自己的行為。 的確,有時候,外國人(甚至亞洲人也好)不斷讀書,可能真在逃避面對社會的一天,只是,這位阿根廷人的想法,也令我很有感觸。 對呀,從哪時開始,教育已成為「有目的」而非求知識的用途? 攝於Warsaw University @ Warsaw, Poland 「有故事的旅人」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360.days.in.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