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並不是一個喜歡「血拼」的人,來到日本都會買點衣服鞋襪,卻非那類坐廉航但買30KG行李都不夠的人。我明白大家去日本「血拼」心態,或是較香港為便宜、或是較香港款式多,人各有志,去旅行目的不同,也沒說誰對誰錯。只是,有時眼見香港人對「血拼」有一種近乎瘋狂的執迷時,我不禁在想:你知唔知自己買緊乜,做緊乜? 當我們說著「黃金週」各地都充斥著內地同胞,尤其是日本,大家都是「口裡就不,身體卻很誠實」時,似乎香港人也帶來了很差的形象。 即使我對購物興趣不大,晚上於心齋橋及道頓堀一帶晚餐完,這家「驚安之殿堂」也是最好的消閒及「飯後落隔」地,我內進時也不覺問題,走多一會卻覺得有點問題了。 怎麼,比花市更擠? 我看著某個目標貨架就在眼前,我竟然「迫」了幾分鐘都還未到達。當我跟大家一樣,心忖「乜大陸人多成咁」時,始發覺身邊所有人都是操著純正廣東話,不少更是拿著我舊公司的旅遊書,我肯定,他們是香港人。 「嘩!!好平呀!!買!!」 「咩嚟架?」 「理得佢啦!買咗先!」 咩邏輯? 雖說「廢青」永不能上車的原因就是常常去日本旅行,我相信這些人「廢」不「廢」也好,這樣子買法也肯定上不到車。 「呢隻香港冇架!拎多幾包!」 我可以告訴你,樓下那間759有齊這些味道。 「呢包俾阿A嘅,呢包俾阿B嘅,呢包俾阿C嘅,呢包俾同事嘅。」 其實,你進來買東西只為別人而買,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否真的願意? 「個樣好似幾得咁,我見過廣告呀,呢,石原里美做代言果個廣告呢!」 「咩嚟架?」 「唔知呀,買定先啦!」 其實,人有你有,看見代言人便覺得一定是佳品,你可有想清楚買來幹嗎? 有時候,我真的不太明白香港人這一套思維,每每去外地旅行就只懂Shopping至上,甚至達到「為買而買」的地步,又或是,買了20KG的東西,都沒有哪樣是買給自己,到底,去旅行搞成這個風氣所謂何事? 恕我直言,我聽著這些帶點智障式的對話,已經被轟得頭痛,很想快點離開這個瘋狂之地。沒想到,後方卻有一名港女不斷在往前擠,對著友人大喊:「我要果個呀我要果個呀!」然後,她似乎不顧前方完全塞得滿滿人,還不斷在往前迫,更連旁邊一個小貨架都推到了。她沒有想過要去拾那些東西,反倒目標清晰地要拿到眼前的一包朱古力。 我看著她的手在我後方不斷往前伸,不斷也是「差d差d」,我相信再不示意的話,非但我一定跌倒,更會釀成人踩人事件:「喂阿姐!你迫乜呀?你唔會買唔到架,等一陣得唔得呀?」她仍堅持:「攞唔到丫嗎!」我怒說:「根本冇位你迫到我跌低你都攞唔到架啦!」 身旁的人大抵大部份都是香港人,聽懂我在說甚麼,紛紛對她怒目而視,她才有所收斂。 去過Working Holiday後,深深明白了一件事情:人在異地,你醜態百出不單是丟你自己的架,更是影響著別人對你整個民族的觀感。你誤以為沒有人會管你、沒有人會聽得懂你在說甚麼,可能,你去到一些超偏遠的地方,這種心態還可接受。只是,你在日本這些超熱門的旅遊之地,你的一言一行,其實身邊許多人都聽得懂,也知道你是來自何方。 在此非歧視內地人,只是,當很多香港人極不願意被別人把你視之為內地人、極討厭別人跟你說普通話時,有沒有想過,背後的原因在哪? 一些帶點「智障式」購物行為,當然你有錢,別人也管不到你,但看見心儀貨品、所謂的「期間限定」物品時,也請各位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你推我撞、爭先恐後、大呼小叫,成何體統?當我們說著內地人在異地醜態盡出時,大家又可曾想過,這樣子搞下去的話,連香港人的面子也會被丟光?當我們覺得部份內地人的行為「影衰」了華人時,怎麼,我們都變成了跟他們一樣? 再者,許多時候,大家工作壓力太大,的確到了外地很想放縱一下,「血拼」一番,但是「血拼」到一個地步,根本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買甚麼時,這又有意思嗎? 辛辛苦苦終於「迫」到出來,我感到,外頭的空氣是多麼清新。那是一個不屬於我的世界,是一個比香港更多香港人的地方。 「有故事的旅人」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360.days.in.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