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來到新加坡,坦言如非工作的話,我真對這個沉悶的地方沒有興趣。沒有甚麼好玩、又熱又濕的天氣下,在沒有空調的地方,吃著更熱更辛辣的食物,最重要是,此地消費奇高,真恕我不明白為甚麼會那麼多人喜歡到這個地方「渡假」。不過,本著到每個地方都有看電影、找點要電影有關東西的精神,我還是看了兩場電影,也碰巧參觀得在Marina Bay Art Science Museum舉行的Dreamworks的動畫展覽(展期暫至本年9月27日,入場費S$21)。 即使有「快證」也得輪候近半小時的人氣新Game 對於一個Universal Studios的超級粉絲,即使新加坡的Universal Studios再令我失望,我還是去了第二次玩。跟我三年前去的分別不大,只是多了最近人氣極盛的《迷你兵團》...拍照活動?我可真想像不到有很多人入場,竟只是為了跟他們拍照,而輪候時間往往得用上近一小時,甚至會被截龍?不過,最大的驚喜還是新加入的《無敵貓劍俠》遊戲「Puss in Boots Giant Journey」。 遊戲過程也會呈現回電影中的角色 這是一個類似過山車式遊戲,故事藍本當然建基於電影出發。雖然這也是個小孩子玩意,論刺激確實稍遜,但看過電影的朋友,理應也會覺得這過山車設計與電影情節融為一體。過山車「上斜」一如電影中的豌豆樹般長高過程,是從沒試過的過山車「上斜」方式,超有驚喜。過山車旅程亦是根據電影情節為藍本,讓玩家與電影中的角色見面。「上斜」的過程喜出望外、「落斜」的過程也是「估你唔到」。在此不作「穿橋」,但對成年人來說可能有點沒趣,卻貫徹了Puss in Boots的搗蛋風格,倒也是個蠻有創意的玩意吧! 展覽面積不大,仍以不同電影作區分,展示不同電影的創作歷程 玩完Dreamworks的遊戲,也在此遇上了Dreamworks的動畫展覽。其實展覽就一如早前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的Pixar動畫展覽般,展示了Dreamworks的創作過程、動畫人物人偶等,從首部動畫《蟻哥正傳》的創作意念,到《功夫熊貓》的世界觀、《馴龍記》的超凡視覺效果都一一展現,對於夢工場的粉絲而言,絕對不容錯過。 展覽設有互動專區,讓參觀者製作不同的電腦動畫特效,非常好玩 從中,展覽又滲入了其配音、聲效、特技效果的介紹,甚至不乏互動示範,讓遊客自行調光、製造動畫人物的表情與特效等,比Pixar的展覽多了更強的參與度,參觀後不期覺得「夢工場」的名字確無過譽,實是一個為觀眾築夢的動畫工場。 《馴龍記》以環狀銀幕「Dragon Flight」呈現回動畫的創作過程及製作品,效果凌厲,必看 最後,必看是《馴龍記》的環幕劇場,以主角的視點重現回經典的飛行場面。在沒有任何3D效果下,景物仍仿如奪幕而出,足見其視效之神乎奇技! 此外,我又在當地看了兩場電影。據當地人說,由於當地天氣太熱,而對他們來說,這個城市也真的有點無聊,因此,看電影便成了他們的最大娛樂。因此,在大型商場不難找到戲院的蹤影,而兩大院線Golden Village和Cathay Cineplex更是隨處可見。 上回已到過Shaw Lido IMAX,以IMAX銀幕而言,其面積之小當可與我們的Cine Moko IMAX堪比,但我又不想遠走至位於西邊的JCube IMAX,一來路途更遙遠,二來據說那比Lido IMAX的銀幕更小,倒沒有一試的理由。 由院線開設的商場,與其說是商場,倒不如說那是一個附設商店的影城,幾乎用盡可宣傳的地方放置電影宣傳品 另一遺憾是沒有機會試到THX認證的戲院。在Cathay Cineleisure內的影城(幾乎整座商場逾半層數都給了各個影廳),據知大院的音響系統是通過了THX的認証,但礙於時間所限,倒沒有機會去看看,反正參觀了這座「戲院商場」的氣勢,也真教我難忘。 我選擇了到Vivo City的Golden Village看場電影。名為GV Max的一號院,曾擁有全亞洲最闊的銀幕,亦是首家引入Atmos全景聲的亞洲影院。雖然,戲院聲稱目前只是全東南亞最闊的銀幕(不知被誰搶去了),仍有點興趣入場看看。的確,銀幕確是很大,但以非IMAX的銀幕而言,其實又稱不上特別大,甚至與本地的海運戲院相差無幾。反倒,我喜歡戲院劇院式的座位設計,行距十足、斜度也恰到好處,而且座椅極舒適,給人一種尊盡的感覺。與海運戲院一樣,銀幕距離的比例也是無可挑剔,而第一行與銀幕仍有一段距離,相信坐頭幾行也不會太痛苦。 雖然效果不及預期,但Vivo City的GV Max畢竟環境非常舒適,仍是一家值得一試的戲院 不過,銀幕再闊也不代表每部電影也通用。像觀影的《蟻俠》銀幕比例是1.85:1,其實並不能盡用銀幕,變相令銀幕兩側都有「黑邊」,因此,銀幕再闊也好,觀影本片也感受不了其效果。至於影院設置多達67個喇叭以製造Atmos全景聲效,片初的音效演示確實不俗,但礙於電影動作場面不多,也實難呈現到其音效。 另外,戲院放映前有如外國般放映長達近半小時的廣告及預告片,變相令很多觀眾極不耐煩,紛紛在「玩手機」,因而製造出大量「光害」。其實,在外地如美國或澳洲看電影,當可預計到定必「遲開場」,大家都有心理準備「遲入場」,卻想不到新加坡的觀眾早已魚貫入座,似乎這並非當地的「慣例」吧?畢竟,我看另一場電影時,都沒有遇到這漫長的廣告時間。 話需如此,即使這些「賣點」不似預期,但戲院的舒適度確實令人鍾情不已,也難怪會被不少網友選為全新加坡最佳影院了。 Film Garde Cineplex在地面貼上海報宣傳的方法,在香港確實較鮮見 此外,我亦到了位於Bugis+的Film Garde Cineplex看《迷你兵團》。由於觀影當日,電影在當地已上映了一陣子,因此只不過開設細院放映,並沒有甚麼特別感覺。較深刻的是,影院即使已能讓觀眾入場,大門卻依然關上,我還誤以為還未能入場,只在門外等候。一般而言,影院能讓觀眾入場,照理大門應該會打開吧?這倒是一個讓我蠻奇怪的地方! 在大型地鐵站隨處可見《蟻俠》與即將上映的《職業特工隊:叛逆帝國》宣傳品 最後,我覺得新加坡一如亞洲不少地方,像日本、南韓和台灣一樣,也是一個電影文化頗強的地方。電影宣傳鋪天蓋地,在城中不同角落,甚至偏遠至近郊的地方,也不難看見大量電影宣傳海報。或許,最大不足是,新加坡當地的自家電影工業並不算發達吧? 對了,其實除了「有故事的旅人」外,我還有第二個電影專頁的,可參觀一下我這另一個「身份」呀:https://www.facebook.com/jackyhei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