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覺得,這是一句非常好的開場白,管你肯定眼前的人是個香港人,這句開場白總不會令你尷尬,也肯定可以打開話匣。 這一句話,你在自己生活的國家當然不可以問,對方只會覺得你想「白撞」或「抄牌」(即問對方拿電話號碼),去到外國嗎?這卻是一句很好的「開場白」,也仿佛成了廣大旅人的「共同語言」。可能,我真想知道你從哪來,更重要的,是我想跟你打開話匣,或許亦令雙目交投後的「Dead Air」時刻顯得沒那麼尷尬。 我很喜歡在旅途上認識不同的人,無論在巴士或火車,走在路上或是待在Hostel中,也很喜歡用這句說話來打開話匣。或許,我是一個很怕靜下來的人,與其大家同居一室,何以要相對無言? 當然,真的話不投機另作別論。 此外,這句問題所帶動之後的說話,往往也給你出奇不意的驚喜。像我到巴爾幹半島國家或是澳洲荒蕪小鎮這類「香港人絕跡」的地方中,若對方答你一句「Hong Kong」,你回一句「我都係」時,基本上雙方已會興奮地相擁(甚至而泣)。那一刻,你不單止能說一會久違了的廣東話,更會學懂珍惜碰上「同類」的時光。像我在黑山共和國便遇上了一位已一個月沒見香港人的女生,我們「相認」後仍一時改不了習慣,繼續用英語聊了幾句。嘗過長時間沒見過一個香港人,甚至亞洲人的旅人,自會明白這句問題所帶來的效用,是多麼興奮而震撼。 當然,對方答你一句香港以外的地方,大抵會比較正路。從此問題延伸下去,你或會說「I've been there!」/「Where is it?」/「Sorry, never heard of it.」,繼而,你自會簡單談談對雙方背後的故事與文化,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向談下去。甚至,你可能會因此認識到一個從未聽過的地方,從對方對家鄉栩栩如生的描述中,你自此把這個地方放在你的目的地之列中。哪管一句「I will bring you around when you visit my country」是否客套之言,還是真會兌現的承諾,這絕對是認識各國朋友的最佳第一步。 在此行中,我遇上了一位澳洲女生。我亦用上了同一句「開場白」,然後說:「I've been to Working holiday for one year!」 「Which part is your favourite?」 「Tasmania, definity. Such a paradise!」 「Really? You know what? I live in Hobart! Have you been to the information center? I've worked there!」 繼而,我們說著說著,竟發現她工作的時間,正跟我遊覽的日子相同。她興奮地找同事查看紀錄,再查我的名字,竟發現我當日在Hobart訂一個Local tour時,竟是由她替我負責! 天呀!世界哪有這麼小?這種微妙的緣份交織,絕對比我在陌路遇上香港人更加震撼! 於是,我們就此聊澳洲聊個不停,繼而再談大家的故事、去過巴爾幹的甚麼地方(去這類長旅行最有趣的地方是,你所遇到的人都會去同一堆地方。在某個中途點碰上了,交流資訊,往往會令你或對方從此更改行程,是很好玩的地方),投契得又一起上路了。 我總覺得,一句千篇一律的「Where do you come from」,延伸下去的無限可能性,絕對是你始料不及,更隨時成了你旅途上的一大轉折。 無論是你或是對方開口問,都往往能給予不同的驚喜。就如我來到旅程末段,已近半個月沒有碰到香港人,在Slovenia首都一家雪糕店中,突然被一把女聲問:「Where do you come from?」從其口音與外型,我幾乎斷定那一定是香港人。我爽快地回答「香港」,可沒想到對方兩位女生也因為在這地方鮮見香港人,因此上前搭訕,就此,我們又一起玩了大半天。誤以為最後幾天將孤身上路,卻成了旅程末段又一個意料之外的驚喜。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英語差,又或是社交能力不佳,想跟不同旅人交談,又不知如何開口,個人推薦這一句。談不上萬試萬靈,總會有一定驚喜。 不信嗎?何不試試?失敗了又無傷大雅的! 攝於Lake Skadar National Park @ Montenegro 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360.days.in.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