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一天一天長大, 在再移居澳洲的三年後,他們都上了中學和大學,是時候開始訓練他們獨立了。 天底下的父母都愛錫子女, 都想把最好的給予他們, 不想他們幹粗活或吃苦。 中國人一向重男輕女, 但偏偏現今這世代, 有人說: 子要窮養, 女要富養。我認為: 對待子女, 應該公平, 不偏心; 不窮養, 也不富養, 足夠便可以了。經濟條件好的父母, 用錢來培養子女, 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機會是可理解的。然而, 為了讓子女們有勤儉的美德, 我認為不應給他們太過奢侈的物質享受。我的子女從十年級開始了學校規定的工作體驗後, 一直有繼續做兼職工作, 賺取自己的零用錢, 學習理財, 不過奢華的生活。其實, 這種在學的兼職風氣在澳洲很普遍, 因為澳洲的學生們大部份在中學畢業後便搬離父母居所, 故在十五歲左右都會開始兼職工作, 學習獨立。澳洲的勞工法例也非常完善,十八歲以下的小孩每天工作不能多於若干小時,每個年齡層和每個工種都有列明最低工資,學校也設有職業顧問 (Career Advisor) , 幫忙學生審閱僱傭合約的條款。大部分學生都從事零售業,如在麥當勞工作、餐廳當侍應、百貨公司當售貨員。在澳洲,工作經驗比學業成績更為重要,大學畢業生的履歷表上如果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競爭力會大大減弱。有從事大機構人事部的朋友說道,他們對於在麥當勞工作過一段時間的年輕人甚為欣賞。因為麥當勞嚴謹的訓練制度能讓孩子打好良好的工作基礎,例如:他們需要時刻保持清潔、在限期內完成工作、與團隊分工合作等,也需學習面對客戶橫蠻無理的要求,和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作出危機處理。從事過低層工作的他們也會了解到前線人員的苦況,及學習到對人應更有同理心。所以, 無論是窮人或富人的孩子, 都應該爭取機會, 越早踏出社會,累積社會經驗,越能幫助成長。我認識一個小康之家,媽媽是多年前從中國移民到澳洲的婦女,爸爸是澳洲人。在女兒十八歲的時候,爸爸允許女兒繼續在家裡居住,而不必與其他澳洲家庭一樣,強制要求女兒搬出去住,條件是必須繳付市值的房租(board fee)。雖然香港父母普遍都希望兒女有每個月給“家用”的這點心意,但要十八歲在學的女兒繳付房租這做法在任何香港家庭聽起來幾乎不可能發生,但這卻是澳洲人訓練子女獨立的方式。該女兒在高中畢業後用了前三年兼職時所存起來的薪水和向銀行申請到的借貸,頂讓了一家炸魚薯條店 (fish and chips shop) 來經營。她適當分配時間,一邊經營炸魚店賺取房租、生活費及銀行貸款利息,一邊攻讀商科和法律科雙學位,並在正常的時間內以優異成績畢業。畢業後在獲取利潤的情況下賣了炸魚店,並加入了澳洲知名六大律師事務所之一。我有一些香港朋友, 生活富裕, 不愁衣食。所以他們的子女都以私家車出入, 有家傭照顧周到, 餐飲地點多是五星級酒店、高級食肆、和私人會所。穿戴的很多都是名牌, 手機都是追捧最新款的。多年前, 我出席了一名小女孩在香港南區深灣遊艇會的私人生日派對。從會場佈置, 已知父母為此派對所花的心思和金錢應該不少。我當然也懂人情世故, 預備了得體的生日禮物送給壽星女。由於當日是下雨天, 我在美麗的紙造名牌禮物袋外加了一個百貨公司塑膠袋, 以防弄濕。誰知那女孩接受禮物時, 向那沒有牌子的膠袋瞄了一眼, 便微微抿了一吓小嘴, 隨即遞給了女傭, 輕聲道謝後便轉身離開。那一種輕視的眼神, 我現在依然記得。無論我是否會錯了意, 我回家後提醒孩子們: 珍惜任何人送的任何禮物, 不可嫌棄, 要惜福。某年九月, 開學的第一天, 在兒子的小學校門前與一家長寒暄時, 她提及到她們一家人在暑假參加了旅行團到越南旅遊一事, 甚為不悅。原來, 她的兒子對這個不像國際大都會的地方很是不滿, 全程投訴它的落後, 令她很難堪。這名母親意識到她的兒子原來已習慣了享受繁華的生活。從前把他培養在富裕的溫室環境之中, 令他承受能力頗差。她反省到過往的愛子觀念令兒子變成草莓族, 將來遇到挫折時會很難克服。 的確, 嬌縱絕對是腐蝕子女的壞行為。類似以上提及的「富養子女」的反效果,我見不少。 所以來到澳洲之後, 認識到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的好處, 便鼓勵子女們參加, 希望他們除了學懂一些基本求生技能之外, 還可學懂在挫折中要堅強, 學懂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和互助, 不要只貪圖安逸, 不要只懂得 「飯來張口」。在假期時, 我為他們分配了家務, 要學懂做飯、洗碗、洗衣、疊被和鋪床單等簡單工作。 這些基本的自理能力是必需的吧!帶孩子不一定要 「富養」, 但也不一定要 「窮養」。個人認為, 物質方面, 做到不虧欠就足夠了。有能力的話, 偶爾帶他們到高檔次的地方用餐或消費, 也是可開闢他們的視野, 增強他們的見識, 和培養他們優雅的氣質。這樣, 在他們長大後, 便不容易受到繁華和虛榮的誘惑。其實, 只要在 「富養」 和 「窮養」 之間取得平衡, 只要向他們灌輸 「窮不卑, 富不驕」 的正確觀念, 相信子女們都可以做個能屈能伸的人。還有, 中國人一向著重謙遜, 我們從小受到古書中 「滿招損, 謙受益」 的教導。但有時謙虛這美德不一定會受到讚賞, 如在澳洲的職場上也不一定 「受益」。我只希望子女們能做到不亢不卑, 不要自尊自大,但也不要妄自菲薄, 或以諂媚於人。這便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