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教育非常著重學業成績,日復日,年復年地為測驗和考試作準備, 甚至連暑假和寒假也不放過。久而久之, 家長們也把子女的測驗分數及考試名次看得很重。我不是不重視學業成績, 但我更著意他們的身心發展。澳洲的教育則著重學業、音樂/藝術、和運動三方面的均衡培育, 以養成完整的人格; 而學科的選擇也較香港的為多,所以學生的才能得以從多方面被發掘。 從前在香港, 有外籍傭工幫助打理家務, 我只安排子女們的上學、放學、課外活動、比賽、和功課督促等事宜, 已讓我透不過氣來。 現在來到澳洲, 沒有家傭, 凡事要親力親為, 一切家務和帶孩子的工作, 都扛在我一個人的身上, 當三個孩子的母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時間管理非常重要, 幾乎一刻鐘也不能浪費, 一刻鐘也不能停下來。 縱然有時覺得疲累, 我仍十分享受與他們一起的親子時光, 彼此亦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溝通關係。說到溝通, 在孩子的選科過程中便極其重要。 從前, 香港學生在完成中三之後, 便要從文科和理科兩大範疇中作出一次選擇。在新州的中學, 每兩年便要選科一次, 即七班、九班和十一班, 而科目也很多元化, 令學生可作多種科目的嘗試, 不是只局限於文科、理科或商科。我的大女兒在香港的學校選擇了文科,就不得選擇任何理科科目;但在新州的中學,選科的自由度比較大,她可選讀世界歷史,亦可同時選讀化學和經濟。作為母親, 我當然樂於跟孩子一起分析和討論選科這問題, 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方向, 去選擇日後的高等教育課程和工作。 此外, 當年新州的學校鼓勵十班生在暑期時, 參加為期幾星期的 「工作影子計劃」 來爭取工作經驗。通常學生們都會選擇他們有興趣的行業或他們希望日後能當上的行業, 好讓自己能親身體驗一下, 是否適合作日後發展。 我的三名子女就是在十班的暑假裏, 作了這實習, 並嚐到 「賺錢不容易」 的滋味, 所以養成不會浪費的習慣。 老朋友的兒子本想跟隨爺爺、爸爸和兄長當醫生,卻在工作影子計劃下到醫院手術室當醫生的 「工作影子」 後放棄了,原因是他不能忍受往後人生的每一天都要面對著血淋淋的內臟;愛辯論的他之後選擇攻讀法律當上律師, 繼而成為國際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這體驗也真有得著!除了學業, 澳洲學校都十分注重學生在音樂、藝術、和運動方面的培育。兒子和小女兒的中學都培育出極優秀的管弦樂團員。 每年我都會到他們的學校欣賞一年一度的管弦樂表演, 水準很高, 表演也很出色。 看到子女們得到優良的音樂培育, 和對音樂的愛好與投入, 心中很是快慰。運動方面, 兒子較兩名女兒熱衷。印象中, 私立中學比公立中學積極, 特別是男校。我兒子的學校規定每位同學每星期六都要回學校或到其他學校參加球類比賽, 或游泳比賽, 或越野跑比賽, 或作軍訓 (cadet training), 自行選擇。家長們都很積極陪伴, 視這天為親子日。我和其他家長通常都會自行組織義工隊, 負責安排泊車、休息棚、茶水間、和熱狗攤檔。當兒子比賽時, 還會熱烈地吶喊助威, 很有氣氛; 沒有種族的分歧, 很共融和投入。我很享受與家長們坐在樹蔭下或觀眾席上, 戴著墨鏡和闊邊帽 (因為澳洲的紫外線指數實在很高), 喝著咖啡, 欣賞兒子在大汗淋漓下的競技動態。 這些團體的運動很能培育出他與隊友之間的合作和信心。愛運動的孩子, 身心都是健康的。我個人覺得新州的教育制度是全面的,均衡的和有彈性的; 而大學入學試亦很完善和公平,因為不是只靠一次公開考試來定奪,是靠全年努力的成績。而學校的成績表上通常是沒有名次的, 只有個人得分、級中的平均分、和老師的評語。 而老師這些隻言片語通常都是鼓勵性的。 不用在名次上比較, 只需用級中平均分來衡量, 只需對自己的分數負責。這種沒有太大壓力的成績表是澳洲人愛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