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人的文化和價值觀很好,主張平等主義(egalitarianism) 他們不會因為你不是精英生而覺得你是資質有限或是庸才,也不會因為你是精英中學的學生而把你看高一線。相反,如果該學生因為自己的成就而高調行事,反而會被冠上患有 “高大罌粟花綜合症” (Tall Poppy Syndrome), 受澳洲人嘲諷。因此,很多本土家長都沒有憧憬子女入讀精英中學,甚至還有些家長不願意子女入讀精英中學, 因為害怕子女們有太大的功課壓力, 希望他們利用課餘的時間多參與課外活動, 多參與社區服務, 全面化地認識社會。 而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香港也有相同的計劃,回歸後已改名為 「香港青年獎勵計劃(AYP)」)便是其中一個值得參與的項目。我對這項目一無所知。 初接觸它時, 是在大女兒重回澳洲讀書的第一年。 那時她在津貼中學讀十年級, 同學們和老師們對這位新生特別關顧, 積極向她推介這計劃。 我從女兒了解到這計劃是個可鍛鍊身體、 發展技能、 磨練意志、 和服務社會的活動之後, 亦很鼓勵她去參加。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 (Duke of Edinburgh Award Scheme, 簡稱 DEAS)是由英國女王陛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於一九五六年設立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十四至二十四歲的青少年挑戰自我,為國家與社會貢獻力量; 亦激發年輕人認識自我、全面成長、獨立自主、堅韌不拔、敢於承擔責任等。愛丁堡公爵獎有三個階段:銅獎、銀獎、和金獎。每個階段都要求完成若干時間的 「社會服務」, 如義務替小學生補習; 持續的 「體能鍛鍊」, 如攀岩或騎馬; 發展 「個人技能」, 如彈奏樂器或攝影; 和 「探索訓練」, 如四日三夜共八十公里左右的野外遠足等。 這計劃是一個既多元化, 又具挑戰性和富意義的活動。它能締造發展領導才能的空間,培養參加者勇於承擔的精神及提升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全世界眾多大學與企業僱主都會認同並高度評價此獎項。而獲得金獎的年輕人,在大學申請和未來的職位申請上都會被優先考慮和認可。因為得獎者都被認為具備了服務社會、承擔責任、和勇於挑戰自我的潛能。在老師的建議下,為了跟上同級同學的進度,大女兒越級挑戰獲取銀牌的嘉許。在沒有經歷過銅牌的訓練,爭取銀牌的過程當然困難, 時間亦多,猶幸大女兒都能把讀書和活動的時間分配得很好, 在同學們的互相支持和鼓勵下, 順行完成。升上十二班後, 即考大學的那年, 大女兒的功課很忙, 心情也特別緊張,所以暫停考取金牌。在公開的高考結束後繼續完成餘下訓練,終於在大學一年級結束前, 完成金牌級別的要求。其難度令中途放棄者不知幾人。由於要得到金牌, 絕對需要付出相當的時間、體能、和意志, 方能成功。 我也佩服這位文靜的姑娘, 可以堅持完成一項長達數年的外展訓練計劃。每年新州的九年級生(即香港的中三生)參與銅牌的訓練多達數萬人,但每年能獲取金牌嘉許的只有三十餘人。故能夠完成者, 是會隆重其事地出席在悉尼的州長府內舉行的頒授儀式, 從新州州長的手接受獎狀和金牌。這是一項榮譽。姐姐在愛丁堡獎勵計劃得到的成功, 亦觸發起弟弟的挑戰心。這個一向愛打籃球, 長跑和游泳的陽光男孩, 憑其堅毅的精神, 也用了三年時間完成這項目。至於妹妹, 以 「唔輸得」 的性格, 也挑戰成功。時至今日, 當他們在談及此項目的經歷時, 大家都仍然是眉飛色舞, 十分雀躍, 很有共鳴。 他們因參與此計劃而持續地接受體能訓練, 接觸過不同的義工團體, 結識了不少朋友, 和踏足過澳洲多個國家公園,飽覽過無數美麗風景,對當地原始生態多了認知,亦對戶外求生和自己的體能極限多加認識。我相信這些都是他們青少年期的快樂印記。我慶幸子女們都曾獲得這體驗式的學習, 他們所學到的是其一生的財富, 比父母提供的豐裕物質生活更具持續性。我個人對此項目十分推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