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南威爾斯州(簡稱“新州”)有一千六百多所公立學校, 其中七十六所小學設有英才班 (Opportunity Class – 簡稱“OC”)。這些班別是為了對成績優異、天资聰穎的小五和小六的學生, 予以精心培育而開設的。要入讀英才班, 是要在小四下學期參加一個公開的「派位測驗」 。小女兒剛來澳洲時, 是入讀小學四年級, 哥哥則是六年級。 他們的學校也設有英才班。 小女兒想挑戰自己, 參加這一派位測驗。當時, 很多她的同級亞裔同學都準備參加, 但他們早在一年前已開始自行操練習作。我不準備讓她參加, 因為覺得起步太遲; 而且, 我們不是因為討厭不停地做補充習作而選擇來澳洲讀書嗎? 在澳洲的本土學生和外籍學生, 就算成績好, 不一定想入讀英才班, 因為他們的父母認為, 孩子在小學階段, 不應花大部份課餘時間來操練習作; 應多閱讀、 多遊戲、 多運動、和多參與課外活動, 身心智能各方面都兼顧到才是健康的。 這點我很同意。這個派位測驗是自由參與的。無論你參與或棄權,成功入讀與否, 都沒有特別的歧視或標榜, 各適其適。 每位學生都有選擇的自由, 英才學生的身份, 通常是亞裔學生才希望爭取得到。就這樣過了半年, 兒子準備升中學了。為了瞭解同區中學的校風和他們的學生行為, 我在上學和放學的時段到了一些學校附近視察, 看看他們學生的言行舉止是否有教養, 好能作出選擇。 據我當時的觀察所得, 私立和津貼的天主教學校的學生普遍是斯文有禮的, 校服整齊, 行為不差。我還看到一些私立男校的老師在學校附近的火車站, 捉拿那些在公眾場合嬉戲或舉止失當的學生, 看來私校紀律是嚴明的。 而同區公立中學的男生普遍是隨意些; 有些學生的校服不很整齊, 又會在公眾地方喧嘩追逐, 甚至吸煙。 為了兒子有良好的品德, 我們在朋友的推薦下, 為他選擇了一所私立中學。 兒子就在這男校完成六年的中學課程, 順利考入大學, 期間沒有恆常性的補習, 除了在十二班 (即香港的中六) 時, 惡補了英文, 應付高考。其實, 在新州的公立學校中, 有四十八所精英中學(Selective Schools), 其中有二十一所是全精英生。 精英中學七班生(即香港的中一生)的錄取過程跟小五英才班的很相似, 同樣是自由參與, 同樣要參加公開考試, 同樣是自行預備, 沒有學校的額外補課。 若然錯過七班的入讀機會, 可在其後八班至十一班再申請, 學校會根據學生的成績自行決定收生。 我的大女兒便在這情況下, 在升讀十一班的時候, 從津貼中學轉讀了精英中學。 我們當然為她高興, 除了可省却學費, 精英中學師資優良, 升讀大學和選擇到心儀學科的機會也大一些。小女兒為了與姐姐看齊, 也嚷著要報考精英試, 並主動要求跟同學一起去補習班。補習班的課程艱辛,但既然是她自己提出的,說有競爭才有進步, 所以這次我同意了。補習了九個月後, 她也順利入讀了精英中學。其後的五年, 由於有優良的師資培育, 她都不用補習, 直至入大學前的一年, 同樣惡補了英文, 應付高考。現在每當她經過那間曾讀了九個月的精英試補習社, 都回想起當時的艱苦操練, 猶有餘悸! 大學前的一年是關鍵性的,因為整年的功課成績,測驗成績,和考試成績都被計算在內,還有其後的公開考試, 所以整年的壓力不少。 (現在已改為由十一年級的成績開始計算。) 由於近年亞裔學生在大學的收生比例中佔去了愈來愈多的學席, 所以本土的澳洲學生也不敢鬆懈, 補習之風亦愈來愈盛行。我慶幸把子女們帶來澳洲讀書, 雖然在準備高考的那年,功課和壓力不會比香港學生準備考DSE的少(因為學校的排名,和學生奪取多少A級成績是會在放榜當天的報紙內刊登;而且澳洲大學某些學科的競爭非常激烈),但至少他們不用長期接受填鴨式的訓練, 可以在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下, 盡情享受校園生活。充實自己之餘, 亦可參加不同的活動, 從而裝備自己, 擴闊眼界。我相信這些都是每一個母親所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