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學校除了要求學生完成繁重的功課和補充作業之外, 還會要求學生參與一些幾乎是指定的公開活動, 例如年度的 「校際朗誦節」, 「校際音樂節」, 和 「校際舞蹈節」 等。有班際/隊際和個人的組別。 只要老師點了你的名字, 通常都是不可拒絕的。我認為比賽是另一種學習的模式, 既是一種有益的課外活動, 也是一種體驗, 所以我通常都是予以支持, 無論是校內和校外的。個人的比賽要求的是膽識和應變能力, 在沒有隊友的情況下, 一切都控制在自己手裏, 臨場反應很重要。 而班際或隊際的比賽, 是要講求合群性和合作性, 不能有個人主義, 更不能標奇立異。 在練習過程中, 大家為共同目標努力, 可以體驗團體精神, 亦可更認識清楚同學們的個性和能力, 互補不足。 這些都是日後到社會工作時必須有的條件之一。 兒子便是最喜歡這類群體活動和比賽, 所以參加了足球隊。子女們在嗜過一些勝利的甜頭後, 膽子大了, 信心也增強了, 開始參加更多和更大型的活動來挑戰自己。大女兒參加過市政局舉辦的 「衛生大使」 比賽, 到日本交流; 參加過一間保險公司舉辦的 「小太空人訓練計劃」, 獲選成為第三屆小太空人之一, 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兩大太空中心,體驗爲期九天的太空人訓練;亦參加過一間航空公司舉辦的 「飛躍理想計劃」, 對機場和航空業界有了認識,也有幸被選中到美國西雅圖的波音工廠及其他航空設施參觀。 這些寶貴的經驗不是從書本上或補習班裏可以得到的。 她到現在仍然十分珍惜那些機會, 為自己感到自豪, 亦為她的少年時代留下美好的回憶。 而小女兒則參加過市政局舉辦的「環保大使」比賽,和由明報及地鐵公司聯辦的 「別字逐個捉比賽」。這 「別字逐個捉比賽」 對她來說是一個寶貴經驗。在比賽的最後環節, 在主持人發問最後一條問題之前, 她的分數僅僅超越對手。當時對手放棄回答最後一題, 只要她也不作答, 便可穩坐冠軍; 但是她竟選擇回答, 結果答錯了, 倒扣了分數, 僅僅屈居第二。全場都為她不值, 當然除了對手的親友。 這次飲恨令她至今難忘。自此, 她領略到冷靜和策略在比賽的重要性。 我一向教育子女的方針是: 因材施教, 不要揠苗助長; 培育他們為未來裝備自己, 好能增強自信; 培養他們有良好的習慣和品德; 同時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不要急功近利。 往後的日子, 子女們便在這樣的思想氛圍和生活模式下發展成長, 直至我的兒子升上了小五的時候, 我開始發覺香港填鴨式的教育有時窒礙了孩子們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發展。 兒子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學生, 學業成績雖不是出類拔箤, 但在考試的名次也是令我滿意的。當時公開的升中試已被「自行分配學位」和「統一派位」取代。 他的班主任提醒我們: 他必須在未來俗稱呈分試中把名次提升, 才可依成績組別分派到較好的學校或直升原校。(呈分試是五年級下學期, 及六年級上、下學期的校內成績。)我當然明白, 要爭取更好的成績, 刻苦努力是必需的。要完成老師發的一叠又一叠的額外補充習作已是意料中事, 但有些老師竟要求學生背誦學校預先出好的問題和標準答案, 以圖令學生們的成績提升, 這行徑令我質疑, 學生在這種填鴨式的知識灌輸下, 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如何能被訓練出來。將來在公開的高級程度會考時, 他們如何應對? 其次, 兒子曾向我反映被老師多次拒絕舉手發問, 原因是課程太緊迫。這種傳統的教學法只要求學生反覆操練, 背誦範文, 只重視結果。我不甚欣賞。相比起來, 這種情況在兩個女兒的學校裏沒有那麼明顯。 所以, 我相信是個別學校的方針和實施方法激進了、偏差了。我後悔沒有因著兒子的性格, 把他送到採取活動教學式的學校去就讀。這時, 我想起了澳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