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約在十多年前, 香港的父母開始被稱為 「直升機家長」 和 「怪獸家長」, 媽媽們也被冠以 「虎媽」 之名。這三個都像是貶詞。為什麼家長們對子女的積極培育態度被評為負面的呢? 是他們做得過了頭嗎? 是制度和風氣令他們身不由己, 隨波逐流嗎? 回想我和家人在一九九五年回流香港時, 我曾警惕過自己,不要孩子們為分數來讀書, 不要對他們過份嚴厲。 我是要培養他們的讀書興趣, 輔助他們走正確的路。 我當時是這樣想的。 其後, 我有沒有在不知不覺間也變成 「虎媽」 呢?大女兒就讀的那所傳統天主教學校, 紀律嚴明, 校風很好。學校也在放學後為她們安排不少課外活動和興趣班, 我便按女兒的喜好, 准許她參加一至兩班。 我不想密密麻麻的課外活動安排, 剝奪孩子的休息和玩耍時間。女兒還有另一愛好 – 彈鋼琴。報名學彈鋼琴之前, 我提出要三個月的觀察期。這三個月內不會買鋼琴, 要隔天到琴行練習。 她接受。 三個月後, 在決定買鋼琴前, 我再向她提醒了將來進階後的練琴時間需要愈來愈多; 同時, 由於鋼琴價格不便宜, 我要求她再三考慮, 承諾不會半途而廢。 果然, 她從六歲開始, 一直學到十七歲, 達到八級水準為止。 期間, 我不急於為她考升級試來炫耀。我希望她學習享受音樂, 用它來陶冶性情。 她的性格是文靜溫婉的。弟弟升小學後, 我都是用同樣方式來替他安排課外活動。我支持他參加學校舉辦的跆拳道班, 因為這是強身健體的活動。他不愛彈鋼琴, 但他十分喜歡繪畫。 他有很強的觀察力, 而且構圖比例很好。 我盡可能尊重子女的個體性,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所以我決定栽培他。 他對繪畫和藝術的興趣一直沒有減退, 直至現在, 他也以此為職業。小女兒跟姐姐在同一學校讀書。 她性格活潑開朗, 表演慾強, 故選擇了在課餘學跳舞外, 還跟姐姐一起學彈鋼琴, 常常爭取表演機會。她愛好鋼琴的程度不下於姐姐。後來她跟了一位與她很合拍的老師, 從她身上學到如何欣賞音樂。 自此, 她更愛鋼琴, 更愛音樂, 曾想過把它當成終身職業。 在她考獲演奏級水準後, 繼續向教師級別進發。 她長大後經常出席大大小小的音樂會, 欣賞各類與音樂有關的藝術表演。 我的子女從參加興趣班學到了 「堅持」, 而這堅持和毅力對謮書來說都同樣重要。兒子的小學老師常要求學生背誦金句, 背誦範文。我的兒子小時好動, 著實不能像文靜的姐姐一樣長時間埋首書案。 他當然有過氣餒和發脾氣的時候, 但堅持去完成學校的功課和溫習是必需的。這時又是考驗母親的說服力和耐力的時候。我覺得他應付得很累, 我也很累, 這些經驗相信很多香港家長都曾經有過。所以, 我堅持, 堅持要讓子女們在星期日或假日, 去玩耍, 去放鬆, 好能釋放繁重功課帶來的壓力。通常, 星期日早上與他們一起參與完彌撒後, 會去探望長輩, 或是到會所游泳, 或是到效外活動, 或是留家休息, 都是以釋放身心為目的, 絕不在星期日為他們安排任何補習班或興趣班。 數年過去, 當我自以為將子女的學習與課餘時間安排得頗理想的時候, 一些學校的要求令我開始覺得有壓力了。 香港學校的課程是緊迫的, 充斥著不少定期的默書, 測驗和考試。 當大女兒升到中四, 和兒子升到小四時, 功課便愈來愈忙。學校要求完成的, 除了是那些日常功課外, 還有好像永遠都做不完的額外補充作業和從前的考試試卷 (past papers) 。 那麼, 他們只好在星期日留守家中去完成它們。 漸漸, 他們的星期日再也不是休息日。 我好像要開始妥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