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的日程有了規律, 是時侯計劃一下自己日後的生活了。既然我有的是時間, 便決定好好利用, 令我和女兒的相處時間更有質素和更充實。 首先,我們從百貨公司裏買了一座小孩必愛的玩意 - 鞦韆, 放在後園內。這樣我便不用抽時間挺著肚子帶女兒到公園, 她也可隨時隨地在家裏的安全範圍內自由玩耍。這座鞦韆架有單座位, 雙座位和吊環裝置。 不要以為這是奢侈品。 在澳洲, 這類大玩具非常普遍, 所以價錢十分大眾化。 後花園有了這座鞦韆架後, 後花園變得更有意義了。人是群體動物。常常獨個兒玩耍都不是味道, 所以在晴朗的假日, 會邀請幼兒園不同國籍的同學們一同來家裏玩耍。一座鞦韆當然不能滿足十來個小朋友的需要, 於是我便從 「玩具圖書館」 Toy Library裏借來玩具, 包括: 吹氣滑梯, 彈床, 戶外小屋… 等等。我記得當年, 澳洲很多區份都有玩具圖書館, 由政府管理。這 「圖書館」 內沒有圖書, 只有大大小小的玩具。這些玩具通常是由附近居民自由捐獻出來 (多數是因為他們的孩子已長大) 。同區的居民可免費借用, 但越區的居民租借則需繳付象徵式的小額費用。玩具在居民間被循環享用, 生命得以延長, 十分環保。我選擇這些色彩繽紛的大型玩具, 因為它們足以令這群小孩子們盡情消耗精力。母親們也可偷得浮生半日閒, 帶著她們從家裏帶來或弄好的食物, 在我家裏悠閒地吃吃茶點, 喝喝咖啡, 聊聊天, 彼此交流育兒心得。這種自備菜餚的聚會, 稱之為 Potluck, 在澳洲是很普遍的。因為不用主人家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去預備大量食物, 而賓客們又可嚐到不同國家和口味的菜式或點心。安排聚會遂變成一件不甚吃力的事。移民對我們來說, 不是為逃難或找避難所。 所以我希望盡快令自己和女兒在這裏建立歸屬感, 故常安排這些親子聚會, 好能與這裏的人民和生活同化, 日後也會活得更愜意和順心。單是玩樂是不行的。於是, 我想到把屋裏的其中一間房間佈置成一間小型的圖書館, 把從香港帶來的書本重新整理, 分門別類, 並放置了小童傢俱, 好讓她每天放學回來, 都可坐在這裏看書, 培養她對閱讀的興趣。我也會在這寧靜的環境裏跟她講故事, 下下棋, 玩玩益智遊戲, 說說笑, 談談天。來到澳洲, 多了很多親子時間, 我很珍惜。我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 母女倆日常的家務雖不算多, 但已足夠令我疲累。小孩子有無窮的精力, 常嚷著要我說故事或陪伴玩耍。我不容許自己拿 「疲憊」 來作為一個拒絕教育她的藉口; 而且, 常聽專家說: 三至六歲是小孩子吸收知識最快最多的時期, 我不想她錯過這段黃金學習期。於是, 我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我把藏書中的那套 「十萬個為什麼?」 拿出來。每天在空閒時, 用說故事的語調來進行錄音。我用從香港帶來的雙卡式錄音機 (那時還是用卡式帶的時候), 一邊放著空的卡式錄音帶, 一邊放著我喜愛的 Richard Clayderman 的鋼琴音樂帶。我一邊錄著 「十萬個為什麼?」 裏的內容, 一邊低聲播放著鋼琴音樂來作背景襯托; 並在一篇與一篇之間的段落時間, 加插了用女兒最愛玩的鋼片琴掃出來的音節來作分隔, 好使內容聽起來不致太單調。這樣, 我便可隨時隨地 (包括在車上) 重覆地播給她聽。她既可以常常聽到母親的聲音之餘, 也可把知識在不知不覺間牢牢記住。我在聽著時, 也可進行胎教。一舉兩得! 我大概用了差不多三個月的時間, 把這套書錄成五盒錄音帶, 沒有雜音 (因為澳洲實在是太靜了)。 現在還好好地被保存在我書枱的抽屜內! 希望將來有機會, 也可播放給我的孫兒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