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山寺地處香港新界大埔洞梓,背靠八仙嶺,面向船灣淡水湖,佔地約五十萬平方呎。全寺呈現唐代寺院簡樸清雅之建築特色,設計注重綠化。殿堂建築與周邊環境和諧共生,與自然景色融為一體,面積僅佔寺院整體的十分之一。 慈山寺戶外觀音像為白衣觀音像,白色為眾色之本, 表萬德具足,現慈容相,代表純潔無染。觀音像為青銅鑄造, 像高七十六米,立於三層高蓮花臺上。觀音法相慈祥, 低眉俯視,寓意菩薩慈悲為懷;胸前懸掛瓔珞,衣帶 迎風,祥和莊嚴;髮頂上有阿彌陀佛像,寓意無量神 力庇佑眾生;右手持智慧寶珠-摩尼珠,左手持淨瓶, 施灑淨水,清涼世界。觀音慈視眾生,以悲智廣渡一切有情。 慈山寺心靈修持活動 慈山寺會登出心靈修持活動於官網及温暖人間雜誌。透過茶禪、供水、抄經及行禪,提醒都市人修煉自心的重要性。修習這些體驗重拾生活中培養安定心神的好習慣。從而提升心靈的正能量。 茶禪 – 品茶的時候,從茶香、茶色、茶溆、茶味和泡茶的聲音去感受當下,體會感官和心的互動變化。 供水 – 托著水缽走在慈悲路上,透過照顧水,去照顧自己的心。滳水不漏的關鍵就在於覺察、專注和放鬆。 抄經 – 親近正向思維。抄經以恆,將珍貴的理念植入心田。 行禪 – 專注每一個步伐,把散亂的心帶回身體。 2015年4月11日我參加了慈山寺導賞團。慈山寺位於香港大埔普門路88號。可於港鐵大埔墟站下車。轉乘計程車或小巴。如乘小巴,可乘20B或20C。巴士是75K或275R。小巴20C、巴士75K及275R於洞梓路牌下車。一直前往至洞梓觀音古廟轉入普門路。不要向洞梓觀音古廟前往,因慈山寺的觀音在普門道88號。如乘小巴20B。則在洞梓觀音古廟路牌下車,步行至普門路。沿着小徑直上便看到慈山寺正門。是日微微下雨,氣温只有17度。 進寺後步進大堂上2樓,在指定時間集合。團友要配上助聽器,由領隊帶領參禪。 沿途領隊會作講解,團友可從助聽器收聽。因佛門清靜地,不宜作出揚聲講播。 2樓設有地藏殿。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或稱地藏王菩薩。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即在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入解脫門 首先是進入第一道門,門前見到門牌寫着入解脫門。說明入門者要先放下貪、嗔、痴概念。將三毒放下才可進殿。門前有兩名哼哈二將。即「二大金剛」,是佛教的護法神,人們常常在漢地寺院的山門殿中見到二神的塑像,他們相貌雄偉,頭戴寶冠,手執金剛杵,左邊金剛怒顏張口,右邊金剛忿顏閉唇。 點擊圖片放大 不二法門 進門後會看到門前有兩株菩提樹。兩株菩提樹的修葺各具不同特色。入解脫門後的牌匾。刻上不二法門。意即是在人的分別觀念裡,都有著「來、去」、「大、小」、「好、壞」、「美、醜」等等的分別,這叫做「有二」,所謂的不二,就是跳出這種分別。當你的智慧已經超越這種分別,那你就是「入不二法門」了。所謂的不二法門,指顯示超越相對、差別之一切絕對、平等真理之教法。 彌勒佛 之後進入第一所彌勒佛殿。正門的彌勒佛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殿中有四大天王像。 天王殿 東方持國天王(梵文:Dhṛtarāṣṭra;藏名:Yul-hkhor-bsrun):「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住須彌山白銀埵,身為白色,穿甲冑,手持琵琶或阮琴 ,有兩義:一、弦樂器鬆緊要適中,太緊則易斷,太鬆則聲不響,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洲,以 乾闥婆、緊那羅、富單那、毗舍闍等為持國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代表創作。 南方增長天王(梵文:Virūḍhaka;藏名:Hphags-skyes-po):「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穿甲冑,手握寶劍,有兩義:一、寶劍象徵智慧,慧劍斬煩惱;二、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以鳩盤茶、薜荔多等為增長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代表權力。 西方廣目天王(梵文:Virūpākṣa;藏名:Mig-mi-bzan,Spyan-mi-bzan):「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故名廣目天王。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紅色,穿甲冑,手纏一條龍或是蛇,有兩義:一、表世間多變之意,二、是龍神的首領。另一手上拿著寶珠,表內心不變之意。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以龍王等為廣目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代表人濟。 北方多聞天王(梵文:Vaiśravaṇa;藏名:Rnam-thos-kyi-bu / Jambhala):又名毗沙門,「多聞」意為頗精通佛法,以福、德聞於四方。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綠色,穿甲冑,左手臥銀鼠,右持寶傘(或作寶幡),有兩義:一:傘蓋代表要保護自己的內心不受外面環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間,避免魔神危害,以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他負責守護北俱蘆洲,以夜叉與羅剎為多聞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代表財務。 韋陀 出彌勒佛殿會看到韋陀像。韋陀全稱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佛教的知名護法神,為執金剛神之一。韋馱天的形象,一般是古代身披盔甲、手持寶杵(降魔杵)的武士。司職保護出家人及主管寺內紀律。 點擊圖片放大 踏上廣場可步行至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正中有五尊佛像。分別是: 如來佛祖 (居正中) 釋迦牟尼佛,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後世尊稱為佛陀(Buddha、意為「覺悟者」)、世尊等;漢地尊稱他為佛祖,即「佛教祖師」。被後人神化,現在也被視為神明。 東方藥師佛 (右手方位) 藥師佛,又稱「藥師琉璃光如來」,是東方琉璃光世界的教主,藥師佛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微妙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病苦,消災延壽,具足諸根相好,導入解脫,故依此願而成佛,住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如極樂世界。因為藥師如來信仰,具有現世祈願利益和來世福德,所以自古也普遍盛行。 西方阿彌陀佛 (左手方位) 阿彌陀阿彌利帝梵語也。譯為無量壽無量光。大日經云:西方仁勝者,是名無量壽,在極樂淨土實踐教化、接引眾生的偉大悲願,任何人只要具足信願行,如法念佛,必能往生極樂淨土。阿彌陀佛調伏之眾生貪性。西方阿彌陀佛代表火大,也象徵大日如來的妙觀察智。 阿難尊者 (正中左下角站立像) 阿難又叫阿難陀,意為喜慶,釋迦牟尼的堂弟,在釋迦諸兄弟中,他的年齡最小。相傳阿難誕生在釋迦牟尼修行成道的時期。阿難有一個親哥哥叫提婆達多,也是佛教中的著名人物,曾隨釋迦出家,後來因在戒律修行方面與釋迦意見相左而反對釋迦領導的佛教僧團,並且自己成立教團,使得佛教僧團產生了最初的分裂。 伽葉尊者 (正中右下角站立像) 第一祖大伽葉尊者,摩竭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名飲澤,母字香志。與瓶沙王競富,唯讓一犁;共摩竭以爭饒,更逾千倍。積長者之貝玉,祈請樹神;獲貪女之金珠,莊嚴塔像。載誕金光之子,結成金色之妻。果合前緣,深扶宿願。雖為貴偶,乃無欲情。欲求出家,澤志聽許。便投世尊,發弘誓願。上法受戒,清貞守素。無愛無欲;常行頭陀。世尊在日,命坐付衣,常於眾中稱嘆第一。 十八羅漢 左右兩旁有十八尊羅漢像。十八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原為十六羅漢,但中國民間增加了兩位羅漢,成為十八羅漢。首十六羅漢的名字早有佛經所載,但最後兩位羅漢仍存不同說法。十八羅漢之說盛行於中國漢地。 經變圖 五尊佛像身後是一幅巨大的經變圖。這幅畫是後世臨摹於敦煌莫高窟172窟《觀無量壽經淨土經變圖》的版本。圖的內容描繪出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畫面豐富細緻,色彩鮮明。這幅「經變圖」,整體構圖可分為三大段:最左是說明這部經典的由來(未生怨),最右是教導如何觀想的修行法門(十六觀),正中央則是理想中的未來西方極樂世界。 點擊圖片放大 圖正中央則是理想中的未來西方極樂世界。在這整復畫中的西方極樂世界裡,天宮建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正是文學家筆下瓊樓玉宇的具體呈現。主尊佛端坐中間說法,菩薩、天人分列兩側專心聽法,神態虔誠恭敬,人物造型豐滿生動。天空有各式樂器飄浮其上,無需樂手撥弄吹奏,就能自然發聲,合奏出醉人的天樂。婀娜輕盈的天女,穿梭天際,揚手散花,花香四處洋溢。天宮前有開滿蓮花,碧波蕩漾的淨水池,水鳥嬉遊其間,生意盎然,端坐蓮花上的童子圓潤可愛,也為畫面增添不少趣味。 大雄寶殿右方有一株菩提樹。是從斯里蘭卡連到香港。原出處是釋迦牟尼佛覺悟的菩提樹。則旁有一普門殿。普門殿是誦經堂及抄經堂的課室。背後站立一尊76米高的觀音像。 點擊圖片放大 +2 慈山寺觀音像 一座76米高(相當於約25層樓)的戶外青銅合金觀音像:為全球第二高,僅次於108米高的海南南山海上觀音聖像,坐北向南,與位於大嶼山的天壇大佛遙遙相對。觀音像手執摩尼珠及靜瓶。站立在蓮花台上。 摩尼珠 又稱如意寶珠:是指海底龍宮中出來的如意寶珠,奇世珍寶,寶珠慶嚴殊好,自然流露清光明,普照四方。摩尼寶是由火焰和寶物組成:寶物由五個寶以三、二、一的梯形組成,並以黃、青、紅為三,紫、綠為二,青為一的顏色排列。在五寶周圍是向上燃燒的火紅的火焰,將寶圍在中心,下方為蓮座。白水晶是佛教七寶之一,又稱摩尼寶珠。 靜瓶 淨瓶,在「釋氏要覽」中說:「淨瓶梵語軍遲,此雲瓶,常儲水,隨身用以淨手」。 供水 – 托著水缽走在慈悲路上,透過照顧水,去照顧自己的心。滳水不漏的關鍵就在於覺察、專注和放鬆。 大雄寶殿左則設有藏經閣及鼓樓,但只供僧人禪修之地。閒人免進。 慈山寺現正式開始接待透過本寺預約系統登記之參學人士,希望各界人士能通過聞、思、修,培養正知正見,滌淨身心,從而得到自在安樂。你現在可登入網頁訂位。禪修學會的是一種從前孩童時的純樸。這種純樸是久違了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已成為我今日的修行。有緣人請入寺禪修一天。誦經是要我們重拾兒時的專注、投入及用功。這三項修行已經回到我現時的習慣。心中放下了執念。情緒自然放鬆。心寛路闊。合十。 航拍慈山寺youtube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dRmZzoCq4 航拍慈山寺土豆視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HlvW2X1SVE/ 慈山寺官網 http://www.tszshan.org/home/new/ 慈山寺官網FB https://www.facebook.com/tszshanmonastery?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