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接觸ECONOMICS,特別是AL 的MICRO ECONOMICS,對所謂的自私的假設應該不陌生。 何謂自私的假設?其實是為了預測人的行為的一致性。 而它有另一個名字,當中的概念更為可用,就是「局限下爭取最大利益」(CONSTRAINED MAXIMIZATION)。 當人們做決定的時候,一定會有取捨,取捨亦即局限條件,或者算是你考慮的因素。 而取或捨的最終選擇,就取決於那個選擇帶來最大的得益。 例如:你有一小時空餘時間,你會選擇幫人補習?還是休息? 例如:你本身做投資銀行,你賺得超多錢,但平時才睡得3小時,而一小時補習只得數百元。 例如:你本身在美國連鎖式餐廳牡丹樓工作,補習的時薪是你平時的數倍。 後兩者提及的就是局限的條件,你兩者都會想做,但又不是同時兩者都可以做。 於是,你只能夠二選一,在有限制的情況下,選舉一個方案令自己得益最大。 當然,除了MONETARY VALUE外,這裡沒提及的是UTILITY,有興趣可自行GOOGLE。(笑) 於我而言,這個CONSTRAINED MAXIMIZATION,跟一句常說的話如出一轍:盡力而為。 例如:今天精神好,寫一千字的文章、或看一本書、或溫習十小時。 例如:今天精神不好,只寫三百字的文章,或看三十頁書,或溫習三小時。 精神好不好成了限制,但在這限制下,都盡力去做,能力內所及的。 所以著眼點不是抱怨當天的精神,或OUTPUT是多少,而是發現原來自己不是隨機的率性而為,而是有目標及前設而行動。 世上沒有完美,並不是自私的假設。 而是有太多的限制,包括現時社會亦如是。 可以做的,就是盡力而為,無愧於心。 不過想生活得HEA點慢點(心情爽不爽喇)也可以局限之一來的。(笑) Mr Wo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