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電影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相信這一部《1917: 逆戰救兵》無論藝術上或者技術上都是顛峰境界的完美合體。讓人膽戰心驚、屏氣凝神的119分鐘,跟著兩位士兵的步伐,經歷一次的戰壕上的亡命之旅。 背著戰友的使命 完成不可能任務 一戰的法國戰場上,兩名年輕下等兵 Blake & Schofield 接下命令在天光之前穿過前線,給駐紮在另一處計劃進攻的部隊傳達一項重要的情報,這關乎1600名英國士兵性命的情報,其中包括 Blake 的哥哥。 兩名小兵一個充滿軍人的榮譽感,上戰場是為了得到勳章,同時為了拯救親人;另一個當兵純粹為了逃避家人,辛苦得來的勳章也不珍惜。接下此次的任務純粹是被戰友隨手拉上,而且剛出發沒多久便遇害差點被炸死後,一度抱怨戰友拖他下了這渾水。 沒想到戰友對敵人的好心伸出援手害他惹來殺身之禍,沒了手足,只剩下Schofield一人孤身上陣。帶著已犧牲戰友的囑托和那一封停戰信,他明白自己的責任更加重大,更有了負重前行的勇氣,這些心路成長、同伴之間的仗義都是戰爭中最值得銘記的東西。手足之間的革命情感也許不能讓你變更強大,卻能成為你面對恐懼時的力量。 電影尾聲,Schofield 在經過無數個生死關頭找到進攻陣營後,冒著炮火衝向指揮營的那一幕,正正把不顧一切的戰鬥勇氣表現得入心入肺。 故事的啟發源自導演爺爺本身經歷過一戰當過送信一職,電影本身並沒有刻意的去塑造英雄人物,重點不在重演歷史,而是透過兩名小兵的第一身視角,讓我們感受戰爭的無常、作為軍人的孤獨、對生命的草菅與殘忍。You can't control,but you just have to keep going and fight。 一旦進入戰場就得準備迎接每個未知的危機,活著就是最大勝利。"There is only one way this war ends. Last man standing" 多令人心寒的生存法則。 戰爭美學的典範 由世界偉大的神級攝影師 Roger Deakins 操刀,電影的畫面、構圖和光影都唯美得讓人嘆為觀止,最經典的非主角在漫天炮火閃爍的廢墟與光影追逐那一幕,還有在瀑布激流中掙扎脫險那一幕,還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分分鐘與時間角力,那是必須以秒作計算單位才能完成的。 兩位士兵的路途有四個截然不同的場景:充滿泥濘污土的敵軍戰壕、被砍斷櫻花的農莊後院及從天而降的墜機、充滿末日色彩的炮火焦土及屍橫遍地的河流、森林到最終的戰線,原來美麗豐沃的土地跟著人類自私的戰鬥而陪葬,慘不忍睹。對於這樣沉重的故事,選擇淡然安靜的方式呈現,反而有一種無聲吶喊的孤寂和無奈感。 點擊圖片放大 鬼斧神工的一鏡到底 跟著主角的呼吸與腳步 走進烽火戰土 一鏡到底的好處就是讓觀眾聚焦在主角本身的經歷上,讓他的一舉一動和情感變化成了故事的骨幹,為簡單的劇情加入了豐富的情感起伏。電影用了大量長鏡打造了身臨其境的環繞式體驗,全程跟隨主角的腳步與視野,進入戰壕,親歷一次戰事。翻越溝壑時屏氣凝神,深怕突如其來的攻擊;搜索空地時提心吊膽,害怕下一秒遭敵軍伏擊,槍聲、爆炸聲、戰機衝擊聲等似乎近在耳邊,主角的恐惧成了觀眾的恐惧,主角的絕望成了觀眾的绝望,深深感覺到血肉之軀在槍林彈雨下是多麼的脆弱和無助。 電影收尾回到樹下的 Schofield 呼應了開場時躺在樹下休息的他,經歷這一切他的臉上終於有了釋懷的表情。觀眾在這一刻終於可以放鬆心情了。 電影評分: 9.5 /10 * Hope you like my sharing * Homepage: Vicki’s Lonely P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