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8 @ Moynaq @ Karakalpakstan 借這張進入Moynaq的標誌說說Karakalpakstan自治共和國. (Moynaq是共和國的一個城市) Karakalpakstan位於烏茲別克的西北部, 是境內唯一一個自治共和國, 首府為Nukus. 他們有自己的國旗、語言. Karakalpak語比較像哈薩克語, 多過烏茲別克語. 這自治區人口170萬, 其中40萬人為Karakalpaks, 40萬人為烏茲別克族, 30萬人為哈薩克族. (果然聽到好多答案: 博物館售票職員是哈薩克人、博物館導遊是Karakalpak、博物館門口警察是俄羅斯人、士多女孩是哈薩克人...(對, 我去買支水都問人係咩人XD)) 在Nukus街頭能見到熱褲小背心, 打扮比烏茲別克人開放點. 外貌也是比較像哈薩克人多一點. 在Bukhara乘shared taxi去Khiva那程, 和一位烏茲別克族的男乘客交談, 他說Karakalpaks文化和他們不同, 例如: Karakalpaks男女可以先同居, 覺得適合才結婚. 但烏茲別克則是要男家家人到女家提親才可. 我問這位乘客, 那你prefer哪一樣? 有Bias的我會諗, 男仔緊係揀前者啦, 咁咪可以試多幾次先結婚囉. 出乎我意料之外, 男乘客選了後者:o. 來烏茲別克前, 我也不知這裏有個共和國. (By the way, Moynaq歡迎你的路標還有條魚係上面, 真諷刺) 一點歷史: 根據wikipedia, 1873年, 希瓦王國成了俄國附傭國, 把Karakalpakstan割讓予俄國. 在蘇聯時期, 這地區曾是哈薩克管轄下的一個自治州份(1924-1930), 1932年成為自治共和國, 1936年歸烏茲別克統治. 1991年蘇聯瓦解, 也就繼續被納入烏茲別克的版圖內. 六七十年代時, 因為阿姆河的灌溉, 共和國曾一度繁盛, 及後因鹹海的萎縮, 這國成了烏茲別克最貧窮的地方之一. (找資料時找到這網頁, 資料十分詳盡可我沒能耐理解透, 它提到Karakalpakstan的歷史具爭議性, 因蘇共政府曾為不同民族"construct"歷史, "applying the new Marxist pseudo-science of ethnogenesis", 有興趣可去看看: http://www.karakalpak.com/history.html) 更多旅遊故事: 帶著問號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