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會覺得其實買樓仲好啦,升值又快,自己又有得住,其實我哋要搞清楚,啲樓價同股票升值完全係兩回事,股票嘅升值係因為 佢係一種產出型資產,直接講個重點俾你聽啦,即係話佢係源源不斷去產生價值,譬如我今年賣100萬粒燒賣,出年我就賣夠200萬粒,後年我出一款特別嘅燒賣,賣夠400萬粒。 又或者我賣公仔麵,因為夠飽呀嗎,明年我出款大包啲,可以更加飽,令到更加多人,食更加飽,啲人都會因為夠飽就同我買公仔麵,咁呢啲咪係持續不斷去創造一間公司嘅資產。 好似黃金,白銀,佢本身就唔做嘢嘅,只係靠市場嘅波幅黎獲取收益,層樓亦都係一樣,有人會諗我層樓每個月都可以定期收租金,但其實你諗一諗幾百萬嘅樓每個月就係收個萬零蚊嘅租金,呢個產生嘅價值實在太低啦,所以大部份都係抱住一種叫做投機嘅心態去炒樓嘅,呢個就係我哋偉一尊敬嘅巴菲特不太推薦嘅投資方式,因為呢種巨額上漲,只係因為各種政策、經濟環境導致嘅,佢冇辦法長期保持。 我睇過一單新聞,當年有人問巴菲特,你對比特幣有咩睇法,我唔會太睇好,因為佢本身就唔可以生產價值,唯一獲利嘅方式就係睇吓邊個傻仔黎接盤囉。但之後比特幣真係升到阿媽都唔認得,就有人即刻話巴菲特,呢個老嘢,眼光真係好短,有錢都唔賺。結果2018年就狂跌,你班友仔就收爹。所以點解巴菲特賺到大錢。因為佢賺嘅唔係快錢,而係持續地搵錢。 假如 假如而家俾兩個經紀你揀,一個就每一年都可以保持5%嘅年利率收益,另一個呢就一年俾你搵土50%,重點係10倍,而第二年呢都仲係50% 特別犀利呀,但係呢第三你就唔好彩啦 蝕鬼左50%,咁請問你會選擇邊一個基金經理?咁我就覺得大部份都揀第二個,點解呢?因為當你有一千萬,將呢一千萬掉晒入去,第一年即刻賺五百萬,一個字正。第二年都攞750萬 一個字 正,第三年輸咗,冇事,因為前面都賺得夠多但我地仔細計一計。 第一個 1.05x1.05再乘1.05,係1.1576。三年嘅收益率係15.76%,而第二個就1.5x1.5再乘0.5結果係1.125,三年嘅收益率只不過係12.50%,所以我哋一比較你就會發現,直覺原來全部錯晒,睇住五百萬 五百萬係正,其實到最後我地不如細水長流?因為巴菲特都講過,投資最重要嘅事情係唔可以虧錢,因為你蝕左50% 你就需要漲100%啲錢先識返嚟,呢個完全係唔平等,如果你一蝕錢嘅話,就會中斷左個個複利息效應,乜嘢叫做複利息效應呢,愛因斯坦就將複利息比作人類嘅第八大奇蹟。即係你將上一期嘅收益作為下一期嘅收益,就係利滾利滾落去,就好似雪球越滾越大,到最後呢就去獲得一個異常巨大嘅收益,巴菲特嘅成千億身家就係咁樣黎。 其實我哋睇吓我哋香港有好多嘅上市公司,基本上有百份次九十%都係商業模式,從個根低以上黎講呢,就冇複利息效應嘅。因為好多公司可能今年就賺好多錢,但出年呢就又蝕好多錢,所以呢啲行業呢就唔好長期投資價值嘅根底,只可以階段性投機。 仲有好多訂單啊項目型公司,做完呢個項目之後呢就要去搵下一個項目,根本保證唔到繼續搵錢,咁樣嘅模式呢系好難有長期複利息效應。仲有啲叫做重型資產型嘅製造公司,搵搵埋埋都未必夠賠錢,因為機器壞左 又或者廠房廢鬼左,錢都扔左入去,係呢一方面呢就我牽涉到一個概念叫做自由現金流,衰啲講句呢就係你搵埋啲錢扣埋啲資本開支,之後可以自由拎黎用嘅錢,如果賺嘅越多但係洗費越小,最後班股東所支配嘅錢就越多,呢啲公司呢就越嚟越有價值嘅啫,我哋再睇一睇平時中國大陸甚至乎香港嘅垃圾創業板,基本有80%你有現金流嘅都係負錢(即係八字頭嗰啲垃圾股票)裏面大多數都係用一啲叫做財技,即係發放啲消息,令到你覺得呢隻股票會賺好多錢嘅羊群效應。 所以點解咁多人買股票越買越蝕錢就係咁樣,尤其是連續幾年自由現金都係負數,你仲公司呢就唔係創造價值嘅,係毁滅間公司嘅價值,但佢最終嘅目標就係上市佢呃冇知識嘅百姓,因為人係懶嘅,只會聽埋啲消息而去買股票,你冇真真正正去了解呢間公司究竟係點樣去運作,只係知道人哋俾個號碼我,我就去買就係咁簡單。 綜合以上幾點,巴菲特所睇好嘅股票,基本上都係一個叫做快速消費啦同金融嘅股票,金融類呢最主要都係以銀行為主嘅,因為銀行本身就係一個利滾利嘅行業,快速消費嘅,就我所知就係可口可樂啊、吉利剃鬚刀,華盛頓報紙囉,因為巴菲特都有講過,每當我瞓緊嗰陣時,都諗緊全世界嘅男人都喺度生緊,我就瞓得好鬼死淋,因為呢啲都係每個人都每日要用嘅嘢,而且擴張嘅成本都好鬼低。 再攞可口可樂黎講啦,全世界嘅人基本上個個都飲,而且呢種飲品係冇味覺嘅記憶,佢唔似麥當勞,食得多都厭啦,可樂呢你朝頭早飲咗,晏晝都仲想飲,甚至乎有人會將佢當水飲。我舊陣時做地盤飲汽水先有力將啲嘢搬嚟搬去,而且可口可樂嘅經營模式係確定性既,佢根本都唔使搞咩業務創新啊,直接批發賣鬼左就算,但係麥當勞呢,佢某個程度上係係因為平靚正,又平又夠飽又有嘢飲,最重要就係玩具,因為咁樣先吸引到啲細路,啲細路扭計,就會帶埋大人入去。 所以快速消費型嘅企業好處就係咁,首先因為模式簡單,然後啲量又夠大,就算擴張都夠方便,而且每年都有穩定嘅增長,而且價格上面仲有提升嘅能力,就好似一罐可樂只要加價一毫子,咁一年落嚟佢會賺幾多錢呢?當依種量再加埋價格,經過多年累積之後。複利息嘅效應自然就出嚟啦。 經歷 我仲記得嗰陣時睇咗條片,就係講可口可樂呢間公司,嗰個大佬就講過,就算將所有可口可樂嘅工廠比核彈炸鬼左,佢都可以係半年之內做返同樣嘅可口可樂產品出嚟,我覺得點解佢咁自信嘅原因就係,首先佢嘅工作模式係非常之簡單,其次就係呢個品牌已經深入左我哋嘅內心,所以呢都有本書嘅可口可樂傳,講嘅就係點解可口可樂可以成為世界嘅文化,就好似我哋每年嘅聖誕節咁樣,聖誕老人嘅形象都係紅色底啊,新年都一樣。當然最重要都係宣傳啦,佢個宣傳模式 直頭喺美國特殊時期、二戰期禁酒零令同冷戰時期,直接呢就將可口可樂變成愛國嘅主義同美國嘅生活掛鉤,形成一個特有嘅品牌形象。再簡單啲講有一套戲(南京、南京)啲日本仔見到{荷蘭水}都忍唔住攞返幾支走。 所以呢度呢你都牽涉到巴菲特一個非常著名嘅投資理念,就係叫護城河,係話一間上市公司喺某個方面,必須有非常大嘅競爭優勢,邊個都比唔上,而品牌就係其中一個,早似蘋果呀 國酒茅台啊 呢啲公司已經唔係賣產品,係賣品牌,依一就係咁多年積累落嚟嘅口碑,所以競爭唔到。而且消費者對呢種嘅品牌嘅認可程度係唔會寫係財務入面,幾間公司同樣嘅 市盈率,一個係知名牌子,另一個根本就唔係品牌,從我哋嘅銀包去睇,入面呢好似冇乜分別,但事實上就差別大囉,因為呢種無形嘅資產好容易比投資者忽略,仲有一點就係將護城河,轉換成成本,就比如蘋果嘅產品啦唔單止賣手機㗎嘛,仲賣埋電腦、I pad I watch,呢啲產品都一套㗎嘛,佢已經形成一種叫做內容生態,幫你用慣左呢個品牌之後,你就好難再換第二隻牌子,或者在簡單啲講 好似Windows咁樣,正常人都唔會刻意將佢換咗佢㗎嘛。呢啲就係轉換成本嘅存在,令到投資者好放心去買佢哋嘅股票,當然啦都有啲特別嘅其他因素,譬如我係用開恆生,但我唔會用恒生嘅交易平台去買股票,因為手續費好鬼貴。 仲有一種護城河叫網絡嘅效應,咩意思呢,好似IG,每增加一個用戶,你可以係關注嘅人,入面你可以睇到嘅內容就會更加多特別嘅資訊,好似大陸嗰啲微信呀支付寶呀美團呀點解前期啲Apps都係瘋狂送錢簿用戶,佢個木的就係想盡快建立一個龐大用戶嘅網絡,等到規模形成咗之後,邊個想加隻腳入黎,都非常之困難。所以按照巴菲特嘅理論,一間公司想長久嘅話,想維持複利息效應嘅話,安安全全喺度滾雪球,就一定要有自己嘅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