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間不時說起渴望返回校園重拾書本,謀個碩士學位之類的打算,但常常障礙藉口多多,工時不定難以抽空,缺乏多餘資金交學費,不覺意錯過報名時間云云,是故閒暇之時還是用了來逛街美容飲下午茶煲劇和概嘆。我也常想一走了之去讀個書,卻就是不夠瀟灑,但若細心想想,讀書是為了一個學位名銜抑或實質知識吸收?若是後者,何必非要入校園才叫讀書?下定決心,往書局買來興趣科目,埋首苦讀便是。 自己讀書需要極大自覺性,我在電視台的節目是晚上直播,若白天沒有工作,大覺睡到日上三竿也不以為過。但聽聞早上的腦筋較容易吸收知識,所以便以中學時代為根據,六點起身開始習誦。不能懶散隨意地讀,必須訂下每天必讀範圍。早上讀不完,收工後便要挑燈夜讀。沒有了家長督促,也不必面對學校考試,容易喪失鬥智毅力。無論朝早半夜,都有眼皮忍不住下垂的時候,不自覺想往被窩裡鑽,或上網面書一下才能叫精神振奮。 便很難想像十多年來如何寒窗苦讀,過五關斬六將,來到大學畢業的一刻。這時也便很佩服讀書年代的自己,彷彿那時候的自己並不是自己。想想如今工作也真幸福,不必再死背爛讀艱深的理論文句,一切來得實用很多,雖然也難免要挨更抵夜,但換來的是工作成果,有時對社會有實質貢獻,即使細微也甚滿足。當然有人也會懷念讀書時的無憂無慮,最多對自己考試不合格負上責任,下次再考,不必日夜為公司利益擔驚受怕,恐妨被罵被炒。 其實誰人都難,人生沒有不需要奮鬥的時候,沒有完全安枕無憂的階段,我媽媽讀到中學,也沒工作,亦在日夜叨念今晚煮什麼菜式,也擔憂廚藝生疏,飯桌上被她老公兒女數算幾句,足以不開心一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