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一位兒子,剛好到了入學幼稚園的年齡,作為父母的當然非常緊張,一早已做好準備,打聽各名校的收生標準和考試細節,還打盡人情牌,看看有沒有親朋戚友在名校任教,甚至舉家搬到名校網增強勝算。付出了這麼多,就是為了小朋友的將來,那怕是萬分之一的機會,家長都不會放過,希望子女入讀名校後,自此可一帆風順。 我很明白當父母的苦心,他們做了幾十年人,捱過苦也吃過虧,知道生存在這殘酷社會的遊戲規則,他們當中有些可能在想,若然當年有更好的教育環境,前路一定會平坦得多,所以到了自己當父母,希望可給予子女最理想的學習環境。 我不想向這位朋友潑冷水,學校其實只是輔助,要真正成功最終還得靠自己,正如很多足球巨星,也不是來自傳統勁旅的青訓系統。在我讀大學時,很多書友來自不同的學校,當中有些不是名校出身的,卻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即使讀名校,也不代表日後前程似錦。 作為家長的,可能也明白這道理,但當自己親身經歷的時候,總希望給予孩子最好的。在我看來,考到好的學校固然值得開心,就算考不到,也不是甚麼一回事。學業成績只是人生很少的一部分,就算成績不好,讀書不叻,也不代表人生失敗,畢竟做人叻才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