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佈的2007至2018年的國際學校學額及入讀率圖表中,黃色棒為小學學額,紅色間條是中學學額,明顯地,過去的11個學年小學的學額都是比中學多。政府表示,自2000年起已經推出多項措施去增加學額,減少國際學校出現預期的學額短缺情況,過去10年,學額增加了24%,然而,學額增加的同時,小學及中學的入讀率整體維持在88%至90%,反映出越來越多人入讀國際學校。 中學學額較小學學額少已經直接增加了小學生升中的難度,造成年級越高越難入讀國際學校的情況。其次,就是學校對年級較高的學生有更加高的期望和要求。以幼稚園學生報讀國際學校小一為例,在低齡的學習階段,大家的能力差異較小,面試官的考核內容在孩子的性格、表達能力、合群情況等非學術表現較多,學生也相對容易達到學校的要求。而當小六生申請國際中學,考生之間的能力差異相當明顯,有長遠計劃的家長一早為子女報讀各種課外興趣班,訓練子女的能力,而準備不足的在比較之下顯得遜色。這與面試官的期望落差有關,當同年級的人士普遍有高水準表現,面試官會無形中建立「標準」,而自己達不到「標準」,就令面試官失望。 家長如果想子女在國際學校的環境中成長,必須要及早報名,否則等待子女年級越來越高,就面臨更大競爭及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