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媒體報導高中生到大陸念大學,不少人提出大陸競爭激烈,讀書風氣好。但環境逼出來的風氣,是真學習還是拚成績迷你倉?日前媒體熱議高中生畢業是否應該離開台灣去念大學的議題。有不少人認為,台灣的大學普遍讀書風氣都不夠好,如果孩子去大陸、香港、新加坡念大學,他們會變得比較用功。所以這是去這些地方念書的「好處」。這觀點其實忽略了問題的脈絡。為什麼在台灣,大學的讀書風氣會不好?如果台灣社會、家長、學生,沒把這問題的起因搞清楚,就算把孩子送去別的地方讀書,也無法真正解決這個問題backdrop 價錢。台灣的學生,為什麼讀書風氣會差?或者我們該問另一個問題:我們的社會,有讓學生們知道讀書有什麼用嗎?台灣許多的爸媽、老師,總認為孩子考上大學最重要。其他的事情都沒有上大學重要。「把書讀好!其他事情你不要碰。」「把書讀好!這時候別交女朋友。等上大學後自然就會有女朋友了!」……這些都是在中學時期,許多爸媽老師會跟孩子們講的話。台灣的孩子從小就乖乖的被灌輸著上大學是人生最重要目標,這樣長大的學生們,一直被逼著苦讀書。一旦上了大學就氣力放盡了。科系沒興趣,當然沒興趣學更糟糕的是,台灣社會許多人只在乎孩子有沒有上大學、科系排名好不好、過年時跟親戚朋友說不說得出口。很多人都忽略了讓高中孩子探索自己興趣的重要。許多人總以為念大學跟念高中一樣,去哪個大學、哪個科系念書,除了招牌亮度不同外,只要孩子進去了就自然跟中小學一樣會乖乖念得好。真的是這樣嗎利是封印刷?大學的學習,跟中學最大的不同是,學生必須擔負起許多學習的責任。在大學不再像高中一樣,有老師或補習班把所有的科目都整理好。有很多東西需要靠學生自發的去學。但大學的學習內容相對於中學,難度提升很多。如果沒有興趣跟熱情,是很難逼自己有動力去把書裡面那些困難的內容讀通讀懂。但如前所述,許多台灣爸媽、老師只在乎孩子能不能考上有名的大學。而少子化的時代,大學只在乎是否能收到足夠學生讓學校能生存下來。而孩子也被灌輸洗腦「興趣不重要,先考上有名大學科系再說!」到頭來,這社會根本沒有人在意孩子興趣是什麼、到底未來想走什麼樣的路、適合念什麼科系。孩子進了大學之後,看著眼前自己完全沒興趣的領域天書,你認為他念得下去嗎?我教過一位很有心的師大學生許匡毅。他在當高中生家教時,發現不管怎麼教,孩子都要死不活的。於是他改變做法,改用一半家教時間帶著孩子了解大學各科系在教什麼、畢業後可以做什麼。過了一陣子,對於大學有足夠了解後,這孩子決定了他很想去念化學系。以此為目標,這孩子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以前是摸東摸西到十二點才睡,現在是讀到晚上十二點還不想停。熱血的匡毅也因此與夥伴成立了非營利機構「啟夢」,要幫更多台灣的高中孩子找到努力的目標,進而找到努力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