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 @hongkongerinusa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ongkongerinusa 續上 … 在德州這裏生活圈子窄, 我的朋友寥寥可數, 香港人只認識三數個, 較多接觸的是Mr.B的親朋戚友, 記得初到埗時, 他急不及待把我帶給各人看, 一心想分享再婚的喜悅, 人家表面替你高興, 心裏卻另有想法, 何出此言? 一個單身媽媽, 帶著女兒搬到十萬八千里外的美國, 就算嫁的是位體健漢也容易招人話柄:「一定是想入籍, 取得身份後便會過橋抽板。」又或者「一定是貪錢, 做了公民便會閙離婚, 想分一半身家。」 當嫁的是個輪椅漢, 別人戴的有色眼鏡就更明顯, 不單是老美, 連初相識的香港友都在背後說閒話, 我氣嗎? 一半一半吧, 易地而處的話, 可能也會替朋友緊張就是了。 記得每次跟B的友人見面, 他們都很好奇想知道我和B怎樣認識, 你肯答就一直問, 差不多連新界地址也得提供, 那些其實都是雞婆, 有幾個根本連香港在那裏都不知道, 是否等如日本? (反白眼) 然後會變身成scanner來打量這新鮮出爐的外埠新娘, 再暗自編造一個掘金中女的故事來滿足其八卦慾 ... 起碼這是我的感覺, 向老公反映後他也明白, 贊成應該低調點。 少了無謂約會, 多了時間在家, 女兒學業愛情兩邊忙, 我不用再做跟班虎媽, 加上朋友少, 最常見的是B先生家人, 「初歸身抱, 落地孩兒」, 兼且人在異鄉, 一切由零開始從頭學起, 幸好婆婆是個思想開放、和藹可親的老人家, 對這個亞洲媳婦及繼孫女關懷備至, 她待人接物舉止優雅, 從來不會大聲說話, 可是在有需要時郤又可以出手將子女間的爭執糾紛擺平, 可媲美電視劇「季節」中的“媽打”鄧碧雲, 我很敬佩及尊重她, 尤其自少缺乏一個母親榜樣, 婆婆的出現某程上填補了該空缺; 至於同樣年近八十的公公則是個老頑童, 和大癲大肺的我很投緣, 人前人後都把B嫂的名字掛在嘴邊, 每次見面均會穿起買給他那些中式上衣, 見老伴開心, 婆婆也歡喜, 總之在他們身邊, 我從來不會有被看低的感覺。 Mr.B來自大家庭(十幾廿人對我來說是大碼), 老中青三代甚麼性格都有, 唯一共通點, 就是全都是老美, 全都說英文, 我跟他們不同文化、不同語言, 很難完全融入, 但現在本姑是全職煮婦啊, 當然要以取悅家人為首要任務! 於是為了賺取印象分, 經常滿面笑容, 只有yes yes sure郤永無say no, 給人家一個「亞洲女人都是馴良」的錯覺, 唉, 以為愛屋及烏, 誰知求愛心切, 外人看來更加礙眼, 結果是吃力不討好, 起初不以為意, 後來漸漸覺得人家話中帶刺 ... 喂, 等一等, 自己英文不好, 聽不懂就別誤會人, 是太感敏了吧 ... 非也! 不是敏感, 是事實。 話說有一次老爺因失足跌倒, 剛動完開腦手術在醫院療養, 自認是全家最精明的B長兄, 閒聊間又舊事重提, 跟病床上的老人家鬥起嘴來:「... I'm the smartest one in the family...」公公雖然氣弱但也不認低威:「I retired at 46 years old but you're still working. How old are you? Almost sixty!」B兄語塞郤仍節節進迫:「But I'm more successful than you ... 下刪百字。」老爺越來越氣, 滿臉通紅像要求救般望著B嫂, 平時是yes woman的我終於忍不住開口:「Maybe I should be the smartest one cause I retired at 41。」嘩! 此話一出, B兄極度不爽, 望了我一眼, 不屑地說:「Is it because you're married to someone who has money?」婆婆此時剛踏進病房聽到對話, 即時用她那温婉但堅定的語氣制止長子:「Hey, that's not nice!」各人才立刻收口當無事發生, 為此, 我是一直在生B大哥的氣, 雖然他說的是事實, 我真的是嫁了來美國才可以不用再工作, 但把這樣的話迎臉吐過來是否過份了些? 然而若不是這一次, 我又怎知道原來他是如何看我? 難怪每次被婆婆點名做家庭聚會攝影師之時, B大嫂總趁機會對我豎中指 ... 由於今次有“媽打”替這窘局解圍, 我們沒有正式衝突, 可惜好景不常, 婆婆不久之後得了重病, 由病發至臨終我都在旁近距離目睹, 失去了這一家之寶, 失去了唯一的凝聚力, 整個家開始鬆散, 公公也因而變成獨居老人, 詳情下回再續。 我的下半生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