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一件商品和作品的分別,在我而言,兩者分別在於後者會有較豐富的自身情感的部分。所以生活中的每一個經歷,不管好的壞的,也會滋養創作上情感表現的部分。這一來就成就了所謂的,「藝術家比較情緒化」這句話吧。創作的時候,都像在掏出過往生活中的每個經歷和感受似的。因為曾經用心的沉浸在當下的氛圍之中,所以每一個感受都能夠深刻的記著,為作品的創作加添靈感和感情。 我記得音樂人馬頔說過,往往靈感的泉源來自傷感的經歷和情緒,畢竟比起平凡的小幸福,小遺憾、小寂寞帶來的共鳴應該更揪心吧。每個人的心裡都有陰影蓋住的一部分,有時候適當地讓情緒有個出口也是好事。可是,長時間處於悲傷的情緒也是不健康的事,兩者的平衡,就像遊走在鋼索上。 我也是每天在走鋼索的人。 對我來說,創作上的靈感多是音樂,還有身邊或自己真實的經歷、又或是喜歡的事物。的確這陣子,要思考的事多了,遇到的事也複雜了,心情也跟著有點不穩,聽的音樂也有點兩極。早上還興高采烈地聽盧廣仲的《一百種生活》,晚上卻換上Radiohead的《Creep》或是魏如萱的 《星期三或禮拜三》。結果情緒高低起伏,全都寫在作品的臉上。我習慣每次做完作品會不停的翻看,隔個半小時,又翻看一次,檢討當中的不足,也同時看到自己內心最真實的吶喊。才發現這陣子我用上的花,顏色變得複雜或是當中有點暗黑的原素,整體畫面看上去既像困在無助的處境,卻同時不甘於現狀想用力掙脫。創作的過程,也許會經歷痛苦,因為需要把過往的經歷和感受都掏出來,然後重新經歷一次,但遇上內心真實的自己,又再認識自己多點,很值得也很好玩。同樣,在工作坊當中,從作品中,我也認識到學員真實的一面,還有他們的故事,很享受這樣以作品分享生命,所以每個星期六的課都是一週最愉快的時光。 十一月及十二月週末工作品繼續開放報名。 WhatsApp 9381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