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恩教會福音派一看即懂(聖經真理班急救手冊)集合網絡上文章和聖經記載(轉載)大衛·鮑森,當代著名的英國牧師,長於聖經釋經與基督教護教,在他長大的小鎮也有朋友信過異端邪教,令他更企盼基督信仰的靈恩派和福音派的合一。以下是對他演講內容的摘錄:他闡述靈恩派和福音派,兩大派別之間存在的差異,他認為大家必須開誠佈公的面對差異,才能夠化解差異。他從神學方面、解經方面、怎樣算是信主、方言(希臘文Glossalalia)、侍奉方面,和敬拜方面一一指出雙方在各方面可能存在的錯誤看法。希望各自反省。他先説什麼是神學,神學就是思考神在聖經中所說的話,神學跟我們的生活各層面息息相關。你就是個神學家,你對神的看法就是你的神學。在神學方面,他對靈恩派強調的是,經驗不是神學。靈恩派常被批評是靠體驗來建立看法,而不是靠對神的認識。現在所處的是一個存在主義的時代,體驗和表達是這時代的兩大推力,過去十幾二十年來非常強調感覺還有情緒,強調體驗,強調表達。如果感覺對就覺得是對的,如果沒有感覺就表示什麼也沒發生,連敬拜都常用感覺來判斷是不是真正的敬拜,其實真正的敬拜不是靠人來判斷,而是要看上帝對這有沒有感覺。有很多人在找聖靈的新體驗,但是神賜給我們聖靈,不是為了讓我們體驗,而是為了裝備我們。耶穌說你們會受聖靈的洗,其他沒說,你們會對聖靈有美好的體驗,他說你們會得到能力。靈恩派必須知道,你的體驗並非神學,你需要研讀聖經,好好瞭解神學,才能夠查驗你的體驗,瞭解你的體驗,並且適當的分享,而不是操縱別人去體驗。在這個神學標題下,福音派需要知道的是教義不是能力。你可能對聖靈有健全的瞭解,可以講解給別人聽,卻從未體驗到它的能力,教義和能力,這兩個我們都需要,兩者缺一不可。可惜,很多福音派教會只看重對聖經有正確的看法,只看重對聖經的熟悉,只看重能不能回答問題,卻不看重有沒有體驗到能力,變成是在理智上接受真理而已。你可能怪神為什麼不給我們一個適合閱讀的順序,把同一類型的教導都安排在同一個篇章里,因為神要傳達的不是道理,而是生命,如果你光引用經文來證明,卻不考量生命就會把它變成理論的東西。但你如果看前後文的背景,就知道誰是在某個情況下像某些人說這些話,他想向我們傳達生命,而不是道理,就算你能把教義整理的井井有條,要是在生活中無法享受這些教導,又有什麼用呢?你來講道卻忘了生活,所以務必要把聖經看作是一本生活的書,而不是一本講神學的書,你根據道理挑出經文來建立一套神學系統,但是神的意思是要你活出來,這一直是福音派面對的挑戰。聖經說他的名字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希特勒信奉的哲學家,尼采曾經說過,如果基督徒有得救的樣子,我也會想得救,這真是很大的挑戰。福音派容易太強調神學,靈恩派容易太輕視神學,兩者實在需要整合起來,不是嗎?大衛·鮑森牧师所指出的靈恩派教會和福音派教會的問題處於兩個極端,然而,如今的大趋势,兩派教會已然向中间靠拢很多,尤其在香港你會發現兩派的教會也會一起共同举办大型佈道會。有些人以教會是否講方言作為判斷,講方言的教會就是靈恩派,而福音派教會則不講方言,這樣的判斷太膚淺。其實,有一些教會已然將兩派的優點融合在一起,既注重聖靈的工作,會用方言來帶領會眾禱告,但也同樣會注重聖經真理的教導。以下是另一篇文章關於靈恩派聖靈的「擊倒」聖靈擊倒Q&A (資料來源: 聖經! 唯有聖經記載方可信)靈恩派聖靈的「擊倒」是怎麼回事? 若問:在靈恩禱告中突然被聖靈「擊倒」,這是聖靈的工作嗎? 倒地是聖靈的工作,是經歷神聖靈同在的人在神面前站立不住的現象。但是,「倒地」並非聖靈工作的必然結果。「倒地」之現象在聖經裡面有所記載,例如歷代志下 5:14 提到當所羅門聖殿建造完成,利未人將約櫃扛進至聖所的時候,耶和華的榮耀充滿了聖殿,以致於祭司「不能站立」供職。此「不能站立」並非就一定是「擊倒」,或許有可能是蹲下,或是跪倒。總之,這種人無法在神面前站住的現象,乃是象徵不完全的人無法與至聖至榮的神面對面的事實。 在聖經中,有許多先知在經歷耶和華神同在或顯現的時候,也都出現「倒下」的現象(結 1:26-28、但 10:4-9、啟 1:17)。保羅在大馬色遇見主的時候, 他豈不也是仆倒在地上嗎(徒 9:3)。這一些例子,其實都一致地指出,不完全的人在至聖至榮上帝的面前,是站立不住的。 在聖經中都提到許多遇見神顯現的人沒有「站立不住」的現象。例如亞伯拉罕遇見神(創 17:1-22 ),並應許他成為多國的父,也要賜給他一個兒子;基甸看見耶和華神以使者的身份顯現士 (6:11-24 )。這兩次都沒有說到他們在神面前「倒下」。 可見,當人遇見神的時候,會不會「倒下」,或是會不會「站立不住」,完全在乎聖靈自己。聖靈雖然是有能力的,其實聖靈也會以溫柔的角色出現(例如初初教會受逼迫的時候,聖靈藉著保羅歸主,帶來許多地方復興,同時「安慰」了許多人的心(徒 9:31)。保羅提醒門徒,聖靈可以把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