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掃描儀器最早於2004年8月由現職香港公正行技術總監賴達明從德國首次引入香港,並且於2004年10月20日首次公開展示及示範全香港第一部微波掃描儀器 (相片)。賴達明利用微波掃描儀器對西鐵南昌車站進行了全港首個微波掃描樓宇滲水的檢測項目。其後微波掃描科技在前屋宇署署長的建議下被持續改良,最終成功研發適合香港樓宇的微波掃描深度達30毫米、70毫米、110毫米的探測器,並且目前已經被屋宇署、公正行、香港建築業界等廣泛採用。微波是指波長介於紅外線和無線電波之間的電磁波。微波的頻率範圍大約在300MHz至300GHz之間。所對應的波長為1公尺至1mm之間。微波頻率比無線電波頻率高,通常也稱為「超高頻電磁波」。微波的基本性質通常呈現為穿透、反射、吸收三個特性。微波比其它用於輻射的電磁波,如紅外線、遠紅外線等波長更長,因此具有更好的穿透性。微波透入介質時,由於微波能與介質發生一定的相互作用,使介質的分子產生每秒24億次的高速震動,介質的分子間互相產生摩擦,引起介質產生分子變化。簡單說,微波不但可穿透材料,而且令物質分子運動產生改變。日常生活例子包括微波爐利用微波穿透食物,令食物中的水分子加熱及煮熟食物。微波掃描是一種利用廣闊微波頻譜中特定頻率,進行結構滲水檢測的先進科技。微波掃描的原理是透過磁電管產生輕微的電場,穿透及深入所檢測的材料結構。由於水分子是極性化的,結構中的水分子也開始跟隨電場頻率震動,並且產生介電效應(Dielectric Effect)。因為水分子在微波電場下有強烈及明顯的介電效應,其介電值約為80。但絕大部份的結構材料在微波電場下卻只有輕微的介電效應,其介電值主要在3至6之間。由於水分子與結構材料的介電值之間有極大差異,因此在結構材料中即使有極少量的水分子都能被探測出來。透過在結構上不同位置及深度進行快速探測,並利用電腦科技將數據組合成平面或立體微波掃描影像,從而顯示結構內部滲水情況。其運作過程跟病人在醫院中進行X光電腦掃描 (X-ray CT) 十分相似。微波掃描不但對水份濕度的檢測準確,而且更可在無須任何破壞的情況下穿透結構材料探測結構內不同深度的水份濕度。微波掃描有很高的測量敏感度,而且完全不受溫度、氣壓、粒子尺寸、材料密度、表面潔淨度及鹽分所影響。微波掃描大多應用於未能進入上層或毗鄰物業進行檢測的下層或受滲水影響的物業天花及牆身。由於香港樓宇的樓板及牆身厚度一般達150毫米,因此探測30毫米、70毫米、110毫米深度水份含量分佈便可偵測及斷層分析結構內滲水水路,科學分析及查找滲水源頭。微波掃描的準確性及穿透性的檢測特點大幅提升了樓宇滲水調查的成功率。#漏水 #滲水 #樓宇漏水 #樓宇滲水 #樓宇滲漏 #驗樓 #驗樓師 #天花剝落 #天花裂紋 #天花滴水 #天花漏水 #天花滲水 #天花滲漏 #外牆漏水 #外牆滲水 #外牆滲漏 #樓上漏水 #樓上滲水 #樓上滲漏 #漏水賠償 #滲水賠償 #滲漏賠償 #賠償評估 #損害評估 #聯合辦事處 #滲水辦 #屋宇署 #香港公正行 #明哥 #賴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