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車、用膳曾遭不友善對待盼增加SEN友善措施 冀達雙向共融 在公眾場合看見小朋友作出奇怪行為,你會思考行為背後的原因,知道原因後願意改變態度嗎﹖女青一項研究發現,超過七成育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孩子的家長,至今仍擔心孩子在外闖禍;亦試過在坐車、用膳等場合,遭受不友善對待;但他們認為,假如旁人知道子女患有SEN,其實願意給予空間或展示善意。研究同時問及普羅大眾對於小朋友引人注目行為的態度,發現他們如果知道這些行為來自SEN小朋友,他們傾向改變態度,甚至願意繼續一起坐車、用膳。有資深社工指出,SEN家長和公眾都願意接納對方的觀點和態度,只是很難付諸日常生活,政府和社會各界應進一步循教育、增設SEN友善資源和空間等方面,拉近各方歧見,達致「雙向共融」。研究於2024年9月至10月進行,以問卷訪問了520名育有特殊教育需要孩子的家長,以及619名公眾人士。在家長問卷方面,接近一半(46.7%)家長稱,曾因SEN子女的行為而遭受不友善對待,例如投以奇異目光(43.1%)、子女被嘲笑(31.7%)、被指罵(28.7%)等。這些不友善對待,較多來自孩子的同學(26.9%)、途人(22.5%)、親戚(15.6%)、其他家長(14.0%),以至餐廳侍應(14.0%)、場地職員(13.8%)等。這些情況較常在公共交通工具(26.7%)、學校(23.8%)、街上(21.5%)和社區設施(21.0%)發生。面對難堪情況,較多家長表示立即帶子女離開現場(64.4%)或嘗試向他人解釋子女情況(37.7%);也有25.7%家長選擇不作出任何反應。不過,85.0%受訪者認為,要公眾接納SEN子女很困難;更有72.7%受訪家長表示,擔心SEN孩子外出時闖禍。研究進一步發現,大多數(71.0%)家長其實不介意別人知道子女有SEN,60.0%人亦期望他人知道後能改善態度;又或希望子女做一些看來奇怪的行為時,旁人能給予空間(52.9%)、展示善意(44.6%)、避免過份注視(42.5%)等。至於公眾人士,分別有63.8%及58.3%受訪者表示,看見兒童有騷擾或奇怪行為時,會有急步離開、向職員投訴或投以不友善目光等反應。雖然多達83.0%受訪者表示,會懷疑這些兒童是否有SEN;但在個別行為而言,他們傾向把騷擾行為歸因於兒童頑皮或家長管教問題,奇怪或重複行為才會聯想與SEN有關。研究亦發現,雖然大部份受訪公眾表示,願意與SEN小學生一起坐交通工具(71.2%)、工作上為他們服務(69.6%)等,亦傾向願意了解SEN的知識(85.6%);惟要社會大眾接納SEN學童仍然困難(86.6%),即使大部份受訪者表示認識什麼是SEN(70.8%)。育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及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兒子的李太表示,兒子曾試過在社區中心按捺不住情緒大哭,安撫期間一名旁觀者突說:「小朋友係要鬧㗎」,兒子隨即再放聲痛哭,讓她大感氣餒。她又試過因為兒子在玩滑梯時不慎與其他小朋友碰撞,遭對方家長指罵一輪,感到無奈卻又百辭莫辯,只能連連道歉。經歷這些事情後,李太加緊讓兒子學習如何管理自己情緒;平時外出前,她也會先「預告」待會有可能遇見的人、事、物,讓孩子有更多的心理準備,減少不安。李太認為,SEN兒童在陌生或公眾地方,遇上突發狀況時釋放出來的情緒,較容易引起注目甚至騷擾他人。但她表示,若家長已在小朋友身邊,協助梳理情緒,希望旁觀者可以多一分忍讓,暫時把目光移離小朋友,也不要拍攝並放上社交媒體「公審」;給予足夠時間家長處理,才是讓孩子冷靜下來的最佳方法。女青總主任(青年及社區服務)吳翠萍表示,本港SEN兒童人數持續增加,雖然政府有為SEN兒童提供多方面的支援服務,但從是次研究所見,公眾遇上兒童的奇怪以至騷擾行為時,反應以嫌棄或厭惡為主,較少顧及兒童想法和原因。她認為,給予空間和忍讓,甚至釋出善意,頃刻的矛盾就可迎刃而解,建議公眾遇上小朋友引人注目的行為時,可以先給予時間家長處理,無需刻意注視;甚或可以主動詢問家長是否需要幫忙,都有助緩解當刻的氣氛。她亦指,家長日常亦應多與SEN兒童作日常生活訓練,減少他們對公眾場合的未知與擔憂,有助控制情緒。公眾的反應背後反映社區對SEN群體的接納程度,期望政府及社會其他持份者,推動更多公眾教育,達致公眾與SEN群體的雙向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