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世上沒有慈善活動,人類還可以存在嗎? 慈善活動定義甚廣,可能是做義工;可能是捐血;可能是捐錢,甚至是近期的器官捐贈事件。那究竟人類文明什麼時候出現慈善活動呢?早於12 世紀及更遠的古代,慈善文化多與社會問題及信仰一併出現。例如中國儒家思想強調仁愛;印度教提倡慈善為奉行的義務;古希臘人相信慈善是民主的基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經文往往呼籲信徒照顧有需要的人。1在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人類並非是完全理性的生物,不是凡事皆從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我們很多時會受非物質動機而影響決定,例如是道德及善心。事實上犧牲自己的利益去幫助他人是很普遍的。力行善舉與否由很多因素影響,簡單至扶起跌倒的長輩,反映我們有沒有識別他人需求的能力;一班身穿黃藍背心的街頭募捐員,以招攬形式呼籲捐贈可能會提升捐助機率,筆者亦是有天在街頭簽署了聯合國的水管工程,捐了4年有多。捐贈金額亦會影響我們的捐獻意願;群體生活少不了社交性的影響︰假如前面的路人買了一面旗,你可能受到鼓動成為下個買旗人;假如由你喜歡的明星發起呼籲,你可能會更願意支持。假如你的伴侶提議光顧聾啞人士營辦的餐廳,相信你不會反對。施比受更為有福。捐贈予他人,自身亦會感到快樂,善舉證實對健康有正面影響,例如長期病患及愛滋病2。就如我們收到助養兒童的回信,有種幸福的感覺。固然捐贈人未必講求回報,但善舉無擬可獲得社交性的正面印象。藝人古天樂10年捐款3000萬建100所學校,相信很多人都會讚譽他的善心並對他產生好感吧。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同,促使他們捐給不同有需要的受眾,有人選擇流浪貓而不是人類。我的母親已經多年定期捐款給救救流浪動物的團體。心情好令你更願意捐款,完成善舉後獲得他人的道謝都是加強你作出善舉的原因。捐獻助人少不了情緒的推動,可能是災難性的國外地震;貧困的山區兒童未有基本的衣物;受天災影響的居民;終日受困的熊被取膽汁,配以視覺性圖片,刺激我們的情緒,促使我們有下一步行動。人類發展歷史的確有很多惡性的習慣及舉動,但亦不可否認人性存有美好的一面。我們的理財可以包含多一點的善舉,家長的理財教育可以說明捐款的意義,精明理財的你可以多點了解自己的捐款有否真正協助到有需要的人士。IDONATE 便是其中一個監察團體。慈善活動,是衝動,是深思熟慮,更是人性存在的標誌。你的理財教育有包含捐獻的用途嗎?我不知道世上假如沒有慈善活動/捐獻,人類是否可以存在。但我肯定人類文明發展永遠少不了慈善。最後送上影片一則,你的小小舉動,對於他人可能是一個重新振奮的一個希望參考資料A History of Modern Philanthropy5 Ways Giving Is Good for You靈感來自:Eight Mechanisms That Drive Charitable Giving*八個機制影響慈善捐贈的因素:(a)對需求的認識(b)招攬(c)成本和收益(d)利他主義(e)聲譽(f)心理上的好處(g)個人價值觀(H)慈善效能葉玉瑩認可理財社會工作員 及 PREPARE / ENRICH婚前婚後評估及輔導認可輔導員 香港家庭福利會理財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