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期我參加英語演講比賽,在進入賽場後,評委走來說:今年的賽制變了。 在此之前,比賽的邏輯很簡單,你演講結束,評委和嘉賓開始打分,按照分數高低去評判,每個人都在出分之前,不知道自己的名次。 可是那次,比賽規則全部變了。 評委的面前,只有兩盞燈,一盞叫做通過,另一盞叫做離開。 沒有中間選項,沒有待定,要麼出眾,要麼出局。 那次比賽之後,我仔細觀察了許多電視節目,幾乎都變成了這個模樣,要麼入選,要麼淘汰。 觀眾看的簡單,評委選的艱難,雖然形式各異,但是總體的趨勢都變成了一個樣子:yes or no, I want you 或者I don’t want you。 我曾經問過一個電視人,為什麼這麼殘忍,搞個待定讓人舒服一點不行嗎?非要這麼殘忍,直接就yes no了,搞得人那麼下不了臺? 他給我說了一句話,我永生難忘:難道生活不就是這樣殘酷嗎? 這個世界其實真的很殘酷,人就是這樣,要麼出眾,要麼出局,沒有中間選項。 而在中國總是多一些中庸的片段,讓人能舒服一些,可是這些中庸的片段增加了我們生活的溫和,同時也增加了複雜性,但揭開這些中庸背後的邏輯,背後從來都是殘忍。 我的一個朋友來北京找工作時投了幾家簡歷,他最喜歡的是一家做風投的公司,那次面試結束後,他聽到對方說:你回家等消息吧。 他回到家,焦急的等待著,直到其他幾家公司都給他發來了offer,希望他儘快入職,他依舊沒有等到那家公司的郵件,他發郵件給那家公司,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回復,直到他在放棄發來offer那家公司前,他通過那個公司內部的朋友得知自己早就落選了。 他很生氣的抱怨:為什麼不給我發個郵件明確的告訴我被拒絕了?明確告訴我不就行了?為什麼非要拖著我?害我差點把別的公司拒了。 我想,這是大多數公司的邏輯,沒有消息就是被拒絕了,可是,難道發一條拒絕的消息這麼困難嗎?難道說一句不好意思你出局了這麼艱難嗎?後來我發現,確實很艱難,在這個社會上,拒絕意味著敵意,敵意代表著樹敵,所以,才在找工作這個領域上,除了出眾和出局外,多了第三個選擇: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