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癌症在早期的時候沒有任何明顯的發病徵兆,食道癌正是其中之一,很多人只有感到長期的吞咽困難才會考慮去找醫院問診,而有症狀時約莫已經到了癌症晚期,患者的生存率極低。如果我們能儘早瞭解有關食道癌的病因及發病機制,這對早發現和治療都有著正向的啟示。 食道癌是什麼病?食管癌是一類原發於食管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有關食道癌的病因及發病機制主要與遺傳和飲食習慣有關。1.遺傳:食道癌的發病具有家族易感性,三代或以上患有食道癌,後代患癌的風險隨之大幅度上升,此外,該病還有區域聚集性,山西、山東和河南等省份的發病人數較多,且男性患者遠超於女性患者,達到1.6-2:1的程度。2.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癌中的多項分支都和幽門螺旋桿菌離不開關係,雖然不是第一致癌主因,但不少胃癌患者體內都有攜帶,大家可選擇做吹氣測試和胃鏡來早期發現食道癌,香港中環專科體檢中心現正有該項檢測,單項選擇針對性幽門羅氏桿菌吹氣測試,如果需要綜合性的高敏度篩查早癌,更可選擇MYGENIA迴圈腫瘤基因檢查的升級版,從基因層面為全身早期預防癌症提供方向。3.飲酒:每個人體內都有一對等位基因,其中包含一個或兩個ALDH2*2雜合子,這類人本身的酶活性就要比普通人低出一大截,尤其是當酒精入肝臟後需要降解為乙醛,而這些基因的攜帶者大多都無法自行降解,長期少量飲酒發病的幾率是普通的8倍,而長期過量則將風險提升至114倍。4.醃制類食物:人們長期吃一些酸菜和醃制食物,這些食物中含有亞硝胺類化合物,食道接觸過多的致癌物發生癌變的風險上升較快。5.過燙食物:許多人喜歡將燙嘴的食物和湯水等立即入口,但經常快速進食超過65度的食物會刺激到和灼傷食管黏膜,容易引起食管鱗狀上皮或腺上皮的異常增生,從而導致癌變。 大家都清楚了有關食道癌的病因及發病機制,我們只要不接觸這些發病因數,配合定期檢測,就能降低自己的患癌風險。